《入潼关》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李世民文言文:入潼关更新时间:2017-02-20
《入潼关》是唐太宗在潼关有感而发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是对爱妃徐惠所写《秋风函谷应诏》的应和。该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一卷第十首。全诗共七联。分为两个层次,前写景,后抒情。前半部分叙写作者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描写出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地位。诗歌先丛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地位起,接着写所见和所闻,最后又联想到诸多古代名士入关和出关时的所作所为,赞赏他们的奇才和豪志,从而抒发了诗人想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气概。
注释
①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
②崤函:崤山又称崤谷,是函谷的东端,故函谷也称崤函。
③襟带:如襟如带,比喻地形位置的回互接近。
④“高谈”句:宋人儿说,持“白马非马”论而折服齐稷下之辩者。后乘白马过关,则不得不交纳马税。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⑤“伪晓”句:战国时,孟尝君食客中有鸡鸣狗盗之技者,曾在函谷关伪作鸡鸣,使之过关脱险。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⑥弃繻:繻是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西汉终军年十八入长安言事,经渔关时弃繻而入,表示志在显通,后果成功。见(汉书》本传。
⑦封泥:用一丸泥可以封死,比喻地势险要,极易扼守。语出(东观汉纪·载记·隗嚣)。是咏函谷关的典故。
⑧真人气:《列仙传》记载,函谷“关令尹喜,周大夫也,善内学,老子西游,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与俱之流沙”。
⑨不名:汉代麒麟阁功臣图像,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但奉汉宣帝旨意,对霍光只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不署其名。详《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后来就用这一典故称美功臣受到特殊宠遇。
译文
人常说崤函地势险要,(放眼望去)两座京城就环绕在如襟带的地形中,土塬之上已是白雪皑皑,冰冻的黄河绕过潼关古城。道路两旁的古木林高高低低,猿猴的啼叫声连绵不绝,潼关往来的车马从不停息,路面上风尘滚滚。一路骑马高谈,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天将亮未亮,城中的鸡鸣声传到了耳边。好男儿就该有弃繻赴边疆的远大志向,好男儿就该有为朝廷据守边关的壮志豪情,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讲说明白呢?

诗人李世民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1.28-公元649.7.10),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 查看详情>>

诗人李世民作品: 《赋得浮桥·岸曲非千里》 《赋得夏首启节》 《赐房玄龄·太液仙舟迥》 《宴中山·驱马出辽阳》 《望送魏徵葬·阊阖总金鞍》 《咏风·萧条起关塞》 《采芙蓉·结伴戏方塘》 《帝京篇·移步出词林》 《赐魏徵诗·醽醁胜兰生》 《帝京篇·鸣笳临乐馆

《入潼关》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