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赠歌者》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晏殊古诗:山亭柳·赠歌者更新时间:2018-03-21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斗”、“尖”、“新”,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平。“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处写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像白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而同时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个“赠歌者”的题目,这在晏殊一贯并无标题的小词中,也是一种例外。有些诗人词人,喜欢把激动的感情明显、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喜欢把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展露给别人看。晏殊作为一个理性词人、有了痛苦也不肯把血淋淋的伤门毫无遮掩地呈现给别人看,而是深藏起来。只借某一件情事曲折地表。所以这首词表现出的激情和加一个“赠歌者”的题目这样两个例外,结合起来又表现了晏殊词里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即是迂回地表达自己激动的不平的心情。
《浣溪沙·红蓼花香夹岸稠》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上阕写了春江水绿、红蓼夹岸的水乡美景。下阕写了一个酒后醒来的渔父,因拨弄船桨,惊飞了一对鸳鸯,鸳鸯飞去,却不断回头张望。这首词描绘江上美景,洋溢着勃勃生机。风格自然和婉,意境清新明丽。
据《明一统志》卷二十七《归德府》载:南湖在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城南五里,宋晏元献放驯鹭于湖中。据这首词的词意推测,可能作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晏殊迁谪于商丘时。

诗人晏殊资料

赏析作者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 查看详情>>

诗人晏殊作品: 《张太傅生日诗》 《菩萨蛮·高梧叶下秋光晚》 《句·澹澹梳妆薄薄文》 《古瓦砚诗·已恣玉锋磨藓骨》 《少年游·重阳过後》 《采桑子·红英一树春来早》 《上巳赐宴琼林与二府诸公游水心憩于西轩》 《转运度支得青州资政黄素书韩吏部伯夷颂许昌相以以诗跋尾遂为七言因而寄及谨用拙篇纪咏》 《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 《踏莎行·祖席离歌

古诗《山亭柳·赠歌者》的名句翻译赏析

《山亭柳·赠歌者》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