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岩上宿》鉴赏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古诗:石门岩上宿更新时间:2017-06-12
谢灵运于公元423年(宋景平元年)辞去永嘉太守之职,回到始宁的祖居,又营造了一些新的庄园别墅,其一在石门山上(今浙江嵊县境内)。石门别墅地势甚高,茂林修竹,环绕四周,一道山溪,曲折流过,是一个幽深而美丽的居所,很受谢灵运的喜爱。这诗写他夜宿于石门别墅的岩石上,外物与内情相激的特殊感觉。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以刻画景物之精巧见长,此诗却以听觉感受为主;大多好谈老庄玄理,此诗却不发议论,而自有深趣在字里行间;甚至,谢诗常为人批评的辞义繁复、用语奥深的毛病,也不见于此篇中。总之,这是谢灵运的一首风格较为特别的作品。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个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则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
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
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来自何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诗中的“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诗人说: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这首诗从题目看,应是纪游之作。而诗的前半部分却从治郡的政绩写起,这种闲笔似无关宏旨,实际上正透露了诗人潜结的意绪。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原是刘宋朝廷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以出身士族名门、“自谓才能宜参权要”的诗人,而今迁谪到一个僻远的边郡任职,其愤懑悒郁的心情不难想见。诗人骨鲠在喉,不得不吐,而驱走其笔端的山水,不过是他用来浇胸中垒块的酒杯而已。
诗的结构组织颇为均衡:全诗十八句,前八句(首句至“空馆”句)赋事,写郡政;次八句(“协以”句至“樵拾”句)写景,记游山;末两句以言志作结。写郡政本为倾泄自己的郁塞不平之气,却偏从前贤的美政写起,这在写法上是以宾衬主,欲收先声夺人之效。“龚汲”指西汉的龚遂和汲黯。龚遂字少卿,宣帝时出任渤海太守,当时渤海的社会秩序正处于混乱之中,他到任后开仓济民、劝民农桑,境内大治。汲黯字长孺,武帝时为东海太守,他尚黄老之术,以清静治民,“多病,卧阁不出。岁余,东海大治。”这两人都以治理边郡的政绩著称,与大谢此时的身分境遇暗合。“君子”两句由宾返主,从前贤说到自身,言所思者,非关区区个人的出处去从,唯以传承前贤的美政德行为念。接着便直陈自己治郡的德政。“建德乡”语出《庄子·山木篇》:“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这里只是借用其字面,即指永嘉郡。“虞芮意”则谓此地民风淳朴、礼义相让。虞和芮本是周文王时两个毗邻的诸侯国,因土地纠纷欲请文王裁夺,两国国君入周后见百姓互谅互让,深感惭愧,遂自愿停讼息争。下两句中的“寥寥”、“空馆”即由此句而引出,言官府衙署因无讼争之事而变得清闲和安静,所谓“禹治天下,朝廷之间可以罗雀矣。”(《鬻子》语)以上几句,从称美前贤一转而为夫子自道,言外颇有以龚、汲等历史名臣自许的神情。据史书记载,谢灵运在永嘉任上其实是采取消极无为态度的:“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因此这里的自得实际上是一种自饰,而在这自饰之中,又不无对朝廷慢待自己的牢骚意味。诗人以自标风操的方式回答政敌的打击,在失意中仍可见其倔强的个性。第八句中的“清思”,泛指清雅的文思、游思等,由此过渡至下面的出游。
“协以上冬月”以下八句为纪游部分,这部分组织得次序井然、神固气完。就时间言,诗以“晨游”发端,而以“西芘”收束,西芘,指夕照中的林荫山影,其间由朝入暮,包含了完整的一天。就景物言,由综览全局渐至局部和细节,步骤分明。先是总写:“千圻”句言水岸的纵横交错,曲折萦回;“万岭”句言峰峦的争奇斗险,千姿百态,两句极言山岭川壑之多,也概括了这一带山川形势的奇特风貌。后是特写,诗人从千圻万岭中独拈出“三山”“两江”的形胜作具体写照。按岭门山在平阳县城前,登山远眺,可北望飞云江,南望鳌江;“三山”或指楼石山,《初学记》载“温州楼石山,三石并高百丈,杪如剑峰。”《平阳县志》云:“山在平阳城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三里,高数十仞,望如楼阁,号‘三山楼’。”三山为孤耸特立迥出岭表者,两江为贯串曲岸者,故特将这二者郑重表出之。“峭”、“驶”二字,已勾勒出三山两江形貌,诗人意犹未尽,更用“威摧”、“瀄汩”渲染之。威摧,山势高峻貌,意同“峭”;瀄汩,急流激荡貌,意同“驶”。此处用复笔设色,有意以生僻险涩的用语来加强景观的崎岖险巇之感,诚如陈祚明所说:“二语中‘威摧’字山形在目,‘瀄汩’字水声在耳……大抵此地山水险异,诗亦穷极险异之态。”(《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而再往下的“渔舟”、“樵拾”两句,又可谓是特写中的特写、大景中的细景。“渔舟”一作“渔商”,指渔人客商的船只出没于风波之中;“樵拾”指日夕时砍柴和采集野菜的村民离山归家。这两句是景语又兼含玄理:渔商危而樵拾安,两者的出处虽然不同,却都是顺性而动的。按魏晋玄学主张物各得其性,人如能“会通万物之性”、“各安其所安”,“则彼无不当而我无不怡也”(《庄子》郭象注),就能获得最大的人生自由。因此这两句不仅是寓目即景,而且也透露了诗人从眼前景物中悟出的玄思。诗的末两句正由此顺流而下,水到渠成:既然以“物畅其性”为生活鹄的,则人生最大的快乐,也在顺应自己的志向旨趣而不是屈从于他人或外物。诗人体物悟道,仿佛在游遨眺览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和凭藉,终于发出了守志不屈、身处逆境之中而不向坎壈命运低头的抗争之声。
萧子显说谢诗“典正可采”(《南齐书·文学传论》)。即以此诗的章句组织来看,也体现出严整、匀称、工稳的特色。诗的赋事和纪游两部分句数相等。直接写景的有六句,共由三组偶句组成,每一组对仗的工整自不必说,组与组之间的承接方式也齐整如一:每组的出句直承上组的对句,而每组的对句又遥应上组的出句。如“威摧三山峭”承“万岭”而来,“瀄汩两江驶”则遥应“千圻”;“渔舟”承“两江”而来,“樵拾”则遥应“三山”等。正如刘勰所谓“外文倚交”、“宛转相腾”(《文心雕龙·章句》),从而形成一种交错回环的美。从这首诗对章句对称美的艺术追求中,也可见六朝崇尚典雅的审美趣味之一斑。

诗人谢灵运资料

鉴赏作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 查看详情>>

诗人谢灵运作品: 《苦寒行·樵苏无夙饮》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入彭蠡湖口诗》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答中书诗·中予备列》 《入彭蠡湖口》 《初去郡诗·彭薛裁知耻》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邻里相送至方山

古诗《石门岩上宿》的名句翻译赏析

《石门岩上宿》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