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曲·鱼吹浪》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贯云石古诗:寿阳曲·鱼吹浪更新时间:2021-02-18
注释
①寿阳曲: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一平韵、三叶韵。
②吴山:山名,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因为春秋时曾为吴国南界,故名。
③玉人:对女子的美称。
白话译文
鱼儿在水浪中嬉戏,大雁在沙滩上栖息,一幅幅翠绿色屏风似的帷幕,靠着吴山高挂。江潮犹如万鼓齐鸣,排山倒海,震天动地,吸引了倾城出动的千万人家。那些深居闺中如花似玉的美女,也卷起朱帘,向江上眺望。这情景活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钱塘江流经杭州的东南,是杭州的胜景之一。要用短短的一支小令来描绘钱塘江的胜景,这是相当困难的,而作者摄取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富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开首三句是写江潮未来时的情景,江面开阔,风平浪静。“鱼吹浪,雁落沙”。鱼儿在江中嬉戏,大雁在沙滩上栖息。作者根据鱼、雁的特征,精心选择了一个“吹”字和一个“落”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鱼和雁的不同动态。“倚吴山”句,则是写靠着吴山所搭起的一座座翠绿色的用以观潮的“看幕”。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每年观潮时,沿着江岸,搭有许多观潮用的“看幕”。这些临江靠山的“看幕”相连成片,就像一块巨大的画屏,青翠葱绿,与钱塘江水相映成趣。“倚”字,即靠的意思,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静物也写得富有生气。接下去两句是写江潮涌来时的情景。“看江潮鼓声千万家”,钱塘江之潮十分壮观,著称于世。而前人常以“鼓声”来形容江潮之声势。如《钱塘候潮图》云:“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宋代词人潘阆写钱塘江观潮的《酒泉子》词也有这样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是空,万面鼓声中。”谓排山倒海的江潮一齐涌来时,犹如千万面战鼓齐鸣,震天动地。因此,观潮成为杭州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当江潮起时,城内居民倾城而出,出现了千万家争睹江潮的场面。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而“江潮鼓声千万家”,正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观潮盛况。“卷朱帘玉人如画”,动地而来的江潮也吸引了生活在深闺中的女子,她们也卷起朱帘,向江上眺望。“朱帘”,装饰华丽的门(窗)帘;“玉人”,对女子的美称。从表面看来,作者的笔触似由写景转到写人,但其实仍未离开景,即借美女的卷帘眺望来突出钱塘江潮之胜。
这首小令的笔调比较轻松。如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对鱼儿嬉水、大雁栖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惬意安逸的画面。即使在描写江潮排山倒海汹涌而来的景象时,作者也仍是出以轻快的笔调,如最后“卷朱帘玉人如画”句,作者没有去描写观潮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而是闹中取静,选择了深闺女子卷帘眺望这一比较娴雅的情景来描写,“玉人”纤手慢卷朱帘的动作,正同江潮涌来时如万马奔腾、战鼓齐鸣的热闹情景,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故以此句作结,闹中寓静,仍给人以一种轻松恬静的美感。

诗人贯云石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贯云石

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元朝畏兀儿人,精通汉文。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 查看详情>>

诗人贯云石作品: 《题陈北山扇·红旭如铅海上来》 《神州寄友·沧海茫茫叙远音》 《鸳鸯煞·梅花枝上春光露》 《蟾宫曲·送春》 《寿阳曲·鱼吹浪》 《筚篥乐为西瑛公子》 《题陈北山扇·秋鸣无数醉秦娥》 《题庐山太平宫》 《岳阳楼·西风吹我登斯楼》 《清江引·弃微名去来心快哉

《寿阳曲·鱼吹浪》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