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台城山绝顶》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萨都剌古诗:宿台城山绝顶更新时间:2021-01-26
注释
1。台城山:在江宁府上元县(今属江苏南京)东北,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也是晋建康宫城,地势居高临
下。
2。江白:江水浪花呈现白色。潮:指潮水。海洋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这里指
南京长江中的潮水。
3。树杪(miǎo):树梢。
4。云房:指绝顶僧人或道士住的房间。
5。河汉:即人们通称天河。下垂屋:接近房顶。
6。夜寒深:嘉庆本作“夜深寒”。
7。繁露:即很多露水。修竹:长长的竹子。
白话译文
江面发白潮涌来,山色漆黑月亮未出。
树梢透出一盏明灯,僧房中一人独自住宿。
近看水中星星在摇动,天河下垂仿佛贴近屋。
四月夜深寒气袭人,一滴滴露珠挂满高竹。
诗的首联即用笔不凡,且对仗工整。在台城山绝顶上远眺江河,用“白”字来形容江水,描摹出潮水上涨腾起细浪、清澈的江水净白如练的情景,只一字即耐人寻味。下一句用“山黑”相对应,明暗对比,更显出深夜里群山山影之黝暗和江河水光之清明。江水翻起夜潮,在夜色里反射着淡淡的白光;而月亮还没有升上山顶,山影仍然黝黑一片。这明暗鲜明对照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颔联两句把目光收回来,望向台城山顶。诗人从树顶上看到一盏灯火的亮光,说明山顶上那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地势很高,险峻陡峭。在台城山绝顶上居住的人,应该不是僧道就是隐士,而其居处又如此险峻,称为“云房”非常贴切。在山顶上远远的高处,透过树木的枝梢可以看到一丝灯火的光亮;在这建于绝顶的云房里,有人独自居住。“人独宿”,应该指借宿的客人,也就是作者自己,这就与诗题相合,指明作者在台城山的夜宿经历。“云房人独宿”一句,有版本作“云间人独宿”,意为住处高入云端,诗意也通。
颈联充满想像力,气势弘大。“近水星动摇”其实说的是江河里倒映着满天星星的情形,上面提到江水夜潮翻起细浪,再加上星光的倒影,可以想见粼粼的波光轻轻荡漾。作者不直接说星光倒映在水面上,而说因为星星太靠近河水了,所以它们都随着水波轻轻摇晃。天空繁星点点,水面上的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五个字即描绘出一个绮丽绚烂的世界。“河汉下垂屋”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银河横亘天宇,其末端看来像是要垂到台城山的小屋顶上。夜晚在高山之巅仰望星空,视野开阔,迎着灿烂的星光,就会有伸手可摘星辰的错觉。作者借助更夸张的想像,描绘银河像是要低垂到自己的身边。这两句的诗境既来源于诗人的生活体验,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浪漫色彩不输于盛唐李、杜等人的诗句。
诗的尾联点出时间是在春末夏初的四月份。这是乍暖还寒的时分,诗人站立许久,观景看星,不觉夜色已深,寒气变重。夜深寒气加重,一颗颗露珠凝结在青翠的竹叶上,像珠玉般圆润美丽。整首诗的画面定格在翠竹和露珠上。露珠是晚上凝结水气而形成的,无数露珠的出现暗示时间已经很晚,既呼应了上句更深夜浓的意思,同时凝露如珠又显得雅致清新。竹子被视为君子之风的象征,也是高风亮节的隐士所喜欢的植物。“繁露在修竹”一句隐含有艳羡深山隐居生活的意思。
《宿台城山绝顶》是一首即景诗。江潮、山影、灯光、星河、夜露、修竹,其中有声音,有昏暗和亮光的对比;远景有山下的江河,天上的银河星辰,近景则有灯光和寒露;这些都烘托出幽深雅静的夜景,深邃灵动。萨都剌善于化用生活场景,并借助丰富大胆的想像力做进一步的艺术夸张。从首联到末句,每句诗乍看似乎都是信笔写就,随意排列,实际上每一句都带有作者观赏景色的情态,带着诗人的情感。第一联远眺山水,明暗对比,作者内心充满对自然造物的赞叹;第二联写黑暗中的灯光,带给旅人温暖;第三联仰望星空,诗人的想像力开始天马行空,以至于沉迷在星光里,不觉夜色已深;在尾联中诗人收回幻想,回到现实,看到更深露浓。作者时而白描,时而夸张,把所见到的景物以不同的视角摄入诗中,着力于景的刻画,他的感情随之融于景中,却不着痕迹。

诗人萨都剌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 查看详情>>

诗人萨都剌作品: 《次和清凉寺长老韵》 《送李恕可随王宗师入京》 《北风行送王君实》 《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 《季子庙·公子不来春草绿》 《京口城南次集》 《西宫即事·退朝西殿承平日》 《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望金陵·行人雨霁金陵去》 《游金山·约客同游买渡船

古诗《宿台城山绝顶》的名句翻译赏析

《宿台城山绝顶》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