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晏殊古诗: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更新时间:2018-03-21
注释
⑴诉衷情: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⑵芙蓉:木芙蓉,一说为荷花,与时令不符。斗:比,争。馨香: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⑶天气:时令,时节。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赏菊之俗。
⑷红树:指秋天叶子变红的树,如枫树等。间:夹杂。
⑸淡:此指水缓流平满貌。
⑹凭高:登临高处。目断:望尽,望到望不见。
⑺鸿雁:即大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
白话译文
芙蓉花和金黄的菊花在争妍斗艳,日子已将近重阳的时候。远处的村庄秋色如画,红红的树叶间杂着稀疏的黄叶。
流水清浅,碧空万里,道路茫茫难有尽头。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看见鸿雁飞来,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量。
这首词属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写花又写了时令,显得简洁。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从陆上写到水,从地面写到天。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故用一“淡”字状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故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对于写陈州地区的秋景来说,却是很贴切的。二句写景之美,和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等句相近。上面所写,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到“路茫茫”三宇,就不同了,带着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达如晏殊,说出这话,此中必有所指。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是他词中所常写的,或认为是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可联系前文,却显然不是。就当时处境看,这里所写的,应该是对朝廷的思念。盼望有早些把自已内调的消息传来,当然,亦有对家乡的思念,不愿明写,故含混言之。
晏殊词有不少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这首词不写爱情,主要是写景。景中的芙蓉、金菊、红树是否有对自己的品格的寓托,可以不作深论。以免流于附会;而下片结尾,根据写作时代,说是他的仕官生涯不如意和期待的心情的反映,则是可以断定的。
词的特点,是反映这种心情很含蓄,写景又淡而有味,富于画意;着笔无多,冲和闲雅,自成宋初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出色的小令。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股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诗人晏殊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 查看详情>>

诗人晏殊作品: 《张太傅生日诗》 《菩萨蛮·高梧叶下秋光晚》 《句·澹澹梳妆薄薄文》 《古瓦砚诗·已恣玉锋磨藓骨》 《少年游·重阳过後》 《采桑子·红英一树春来早》 《上巳赐宴琼林与二府诸公游水心憩于西轩》 《转运度支得青州资政黄素书韩吏部伯夷颂许昌相以以诗跋尾遂为七言因而寄及谨用拙篇纪咏》 《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 《踏莎行·祖席离歌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