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杨次公春兰更新时间:2017-11-02
注释
⑴羞:难为情,害羞。
⑵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⑶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
⑷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⑸灵均:即屈原。他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⑹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燕:轻慢,亵渎。
白话译文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兰,“春则茁其芽,长五、六寸,其作一花,花甚芬香。大抵生深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霭然达于外。”(《尔雅翼》)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
兰花的风姿非同一般。“春兰如美人”,其娟秀妩媚的形貌,自在不言之中;更使诗人动情的是其卓尔不群的风韵。兰花并不以艳丽的花朵迎人,也并不像行云行雨的巫山神女那样自来亲近,若无识者采撷,宁愿自守芳洁,是羞于自荐的。然而,“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的兰花,幽香远溢,清雅沁人。尽管兰藏身于乱蓬萧艾之中,闻其香而不见其姿,还是被诗人发现了。前四句,写足了兰花的风神。其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外观的形貌,更在于内蕴的韵致。故略其形而写其神。
诗人对兰花的爱慕也与众不同。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屡次写兰,又是“纫秋兰以为佩”,又是 “结幽兰而延伫”。东坡要以丹青描绘兰花真容(也就是作诗刻画兰花特有的品性标格),以补《离骚》之不足。他也要象屈原那样,以兰为芳洁之友,郑重对待,高冠带剑(屈原《涉江》有“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鬼”之句,谓其服饰高古奇伟),纫兰为佩,丝毫也不敢亵渎。
既然兰花非同凡艳,当然不得以凡艳待之,且当以非凡之笔写之。咏兰之作矣,此篇着眼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特异之点,其他一概略去不写,实是别出机杼。诗中明以美人喻兰,暗以兰喻隐君子,故与《离骚》、灵均关合,颇见匠心。

诗人苏轼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古诗《题杨次公春兰》的名句翻译赏析

《题杨次公春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