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栖·宦游萧索为无能》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司空图古诗:退栖·宦游萧索为无能更新时间:2020-06-18
注释
①宦游萧索:仕途失意、不得志。
②中条:即中条山。
③燕昭:战国燕昭王。《战国策·燕策》载,燕照王为了增强国力,广揽人才,臣子郭隗向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死马的故事,并以死马自比而请求重用。郭隗真的得到了重用,从而树立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的形象。之后人才纷纷来到燕昭王身边,燕国国势大增。
④支遁:东晋名佛,本姓关,名遁,字道林。支遁喜爱养鹰,有人询问原因,他说他看重鹰的神骏。
⑤绳检:约束,束缚。
⑥兢兢:谨慎小心。
白话译文
宦游落寞因为没有才能,移居到中条山的最上层。
得剑如同新添了一名健仆,图书丢失已久还似回忆良朋。
燕昭王买马骨别有深意,高僧支遁何妨也爱鹰。
从此致身于约束之外,怎能在世路上奔波不停。
首联叙事,讲诗人当时的处境。“宦游萧索”,是对自己五十岁前从宦经历的一个总评。诗人少有俊才,品行也很有名。三十二岁中进士,一度做到礼部郎中。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进入长安,他的仕途随之中断。有人曾劝他入义军,司空图“不肯往”,辗转回到河中中条山。后来僖宗次凤翔,司空图又出仕,僖宗去宝鸡时,却没有要他随行,他只好又回到中条山中。“为无能”,为,读去声,“由于”的意思。他自我感叹没有能力。诗人认为风雨飘摇的晚唐社会已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安稳的位子,更不用说给他的发展提供宽绰的外部环境。所谓“为无能”只是无奈之叹。于是“移住中条最上层”。中条山王官谷有他先人的田业,他又造了个“休休亭”,环壁画上唐朝的节士文人。
颔联既叙境况,也写心情。书和剑是唐时文人两件随身物事,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身份标志和情趣寄托。书自不可少,剑也成为防身健体的兵器与矜持名节的礼器相融合的饰物。以“健仆”、“良朋”写失掉仕宦的文人生活中依然难得的情趣。“乍”和“久”表示的应该是一种盼望已久、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不失文人雅士的情趣。或许还有一种解嘲的、自我平衡的慰求。两句一个意思,改为“亡剑久似失健仆,得书乍如添良朋”,除平仄、韵律不协外,意义并无差池。然若这样写则远不如原句传神。
颈联借典发议,以议显情。燕昭王以爱才名,“千金市骨”,并筑黄金台招纳贤才。但这个时候燕昭王已经不再了。并且司空图这次回谷是皇帝不让他跟随,不免觉得才不为用,已有对李唐王朝的怨意。支道林是东晋高士,游心佛老,以谈玄名。嗜养马,有人说与他身分不符,他回答:“爱其神骏。”至于“爱鹰”,待考。或许马、鹰同指腾荡不静的物事。对句表明他要学支遁,才不为用也算了,隐居也可做大事,并非心如死灰。或者说:“爱鹰何妨作支遁?”这里较之首联,心境已有变化。该联对仗工整,在全诗中起了很好的“转”的作用。
尾联表态度。“自此置身绳检外”,“绳检”义为约束。用约束来定义宦途,是有他的切身感受的,在这里有自我宽慰的意思。可以想象,司空图在念出这一句后是长嘘了一口气的。作出了一个决定,至少少了一份纠缠。然而,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已经屈就这个客观现实,再来个追加的主观认同。果然,“肯教世路日兢兢”,大有文章。世路和绳检指的应该是同一个天地,一个不得不每日兢兢的世界。兢兢,小心谨慎、惶怖恐惧的样子。第一,世路日兢兢是使他致身绳检外的原因。第二,既说了置身绳检外,还来感叹世路日兢兢,就表明他并不能忘却和脱身。第三,“肯教”一词表示主动并且施动,其实,世路日兢兢已是事实,他本人也只能并且已经由它支配,诗里却反客为主。这种强欲挥洒和强为不动心尤其无奈和悲哀。
此诗是司空图隐居中条山后的述怀之作。由此诗可知其退隐原非本意,实因仕途艰险不测所致。全诗用典精切,用语铿锵,无隐居闲处的恬淡,唯见壮心未销之人的慷慨。是诗人集中较具风骨的一篇。

诗人司空图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 查看详情>>

诗人司空图作品: 《劲健·行神如空》 《寄考功王员外》 《牡丹·得地牡丹盛》 《秦关·形胜今虽在》 《南北史感遇·天风斡海怒长鲸》 《狂题·雨洗芭蕉叶上诗》 《新节·转悲新岁重于山》 《山中·全家与我恋孤岑》 《狂题·由来相爱只诗僧》 《重阳·青娥懒唱无衣换

《退栖·宦游萧索为无能》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