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雪霁捕鱼图》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王右丞雪霁捕鱼图更新时间:2021-01-16
《雪霁捕鱼图》,据晁无咎《鸡肋集》记载有:此画“纸广不充幅,长丈许。水波渺弥,洲渚隐隐见其背,岸木葭荚向摇落,草萋然始黄,天惨惨,云而风,人物衣裘有寒意,盖画江南初冬欲雪时也。”在元好问诗中,诗人用细腻生动的笔触,表现了王维画中萧疏闲淡的山林逸趣,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已在乱离之际渴慕闲散生活的心情。
首联正面描述画图的背景。江上的轻云无际无涯,雪后的天空阴晴各半;沙滩上积雪密密匝匝,凌乱地点染着寂寂的江岸。“滉滉”写出江云的浩淼无涯,“离离”状写沙雪的涌拥簇集,两组叠字的使用,使得画面境界开阔,情趣顿生。寥廓江天,云淡日明;蜿蜓江岸,沙雪相映。一派静谧幽邃,萧散恬淡景象。这是远景。
颔联写画面近景。先以“画中不信有天机”过渡。“不信”实际是在说确信。如果不信画中有奥妙之处的话,那么就“细向树林枯处看”吧。这一联所用手法极妙。首先以“不信”句过渡,接着又以“树林枯处”从远景拉向近景,同时又用“细向”句为推向近景创造了条件。在江云和沙雪点缀着的江岸背景上,长有一片树林,这树林既有“枯处”,当然也有“未枯”的。未枯的是长青松柏,枯落的是落叶树木。这“枯处”的设计巧妙地表现了画家的匠心,也表现了诗人的情蕴。因为它恰是窥探“天机”的窗口,倘都是郁郁松柏,也就发现不了它背后掩藏的奥秘。常青与枯木相配,或疏或密,或淡或浓,既为眺望远近景之间的中景提供了条件,更创造了一种静穆安详的氛围,体现了画家的,而且也是诗人的淡泊襟怀与闲散的情思。
颈联,从侧面写中景。此一联构思精巧,景义双关。从字面看,诗人似在检讨自己,但是诗人想到“愧未能”,“亦何曾”问题的缘由,这是因为他透过了“枯处”看到了画中江边草屋几间,江上扁舟一叶,舟上渔人安然垂钓的景象。所以,“检讨”是“迷面”,“迷底”却是“中景”。由此景而引发了“愧未能”的感慨,“亦何曾”的懊悔。至此诗人基本上完成了对《雪霁捕鱼图》的画面描述:疏林、密树,近景历历;渔浦、扁舟,中景点点;江云滉滉、沙雪离离,远景绰绰。层次清楚,浑然一体;光线阴晴相衬,色彩浓淡相宜,景物疏密有致,动静相谐的一个完整的立体画面如在眼前。同时也逐渐地披露了“渔浦移家”“扁舟萧散”的诗人襟怀、诗中真意。从“愧未能”“亦何曾”的感慨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恬适清静生活的向往与钦羡。
尾联诗意紧承“愧未能”“亦何曾”,直抒诗人胸臆。诗人羡慕归隐生活,而又难于像王维那样超然、洒脱,为国事忧,为家事忧,奔波忙碌,毫无停息。于是岁月流逝,光阴荏冉,不觉已是白发满头一“白头岁月黄尘底”,竟在世间混至暮年,这是要笑坏了超世脱俗的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青藤”(杜甫《解闷》),诗人像老杜那样,以“高人王右丞”来反衬自己混迹尘世的无奈;而又以对自己“白头岁月黄尘底”的否定,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崇尚隐逸的情怀。
元好问晚年不仕异朝,卜邻青山,与鱼鸟为伴,常作山人之想。山水画轴,最能撩起他的这种情怀,所以在题山水画时,自然也寄寓着这种意念,“羡杀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题解飞卿〈山水卷〉》)此情此意,也充溢在这首题画诗里。
这首诗,既是题画,也在抒情。题画,则手法灵活,错落有致,画中景况,如在眼前。抒情,则寓情于画,借画映情,甘老林泉的隐逸志趣,尽寓画中。诗情画意,优美隽永。
《乙卯十一月往镇州》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颔联写景,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深秋幕色;颈联和尾联写人,刻画了诗人疲惫孤独的形象,抒写了诗人的萧瑟冷落的内心感受。 诗中的画面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此诗作于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诗人当时六十六岁,在这前几年中,他曾在镇州鹿泉(今河北获鹿县)买下几间住所,晚年经常往来此地,这首诗便是途中写下的。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王右丞雪霁捕鱼图》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