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州感事·神龙失水困蜉蝣》创作背景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卫州感事·神龙失水困蜉蝣更新时间:2021-01-16
《卫州感事二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蒙古太宗九年(1237)秋,元好问离开冠氏县,动身回故乡忻州。途经卫州时,有感于金末时事,写下这两首诗歌。
注释
⑴卫州:金朝时称河平军(军,行政区划名称,与州、府同级),治所在今河南汲县。
⑵神龙:古时以龙为天子的象征。这里指金哀宗。蜉(fú)蝣(yóu):一种小虫,它的成虫生长期极短,据说是“朝生夕死”。这里当是用来比喻蒙古军。一说是用来比喻完颜白撒等人。《诗经·曹风》有《蜉蝣》篇,以蜉蝣比喻使国君“无所依焉”的小人。
⑶“一舸”句:写金哀宗乘小船逃奔归德事。舸(gě),船只。宋州,归德府唐宋时称宋州。
⑷紫气:古人所谓的祥瑞之气,这里指金朝的气数,运命。牛斗:牛宿(xiù)和斗宿,二十八宿中的两宿。牛宿六星,就是山羊座;斗宿六星,就是射夫座。在秋天的黄昏见于南天。
⑸帝乡:京城。
⑹劫: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便毁灭一次,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便叫做“劫”。这里是用来比喻金国灭亡。宝地:极乐之地。三千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总称三千大千世界。这里用指金国。
⑺“梦里”句:意思是说往日的繁华全都成了梦境。琼枝,玉树的枝干。玉树,古代传说中的仙树,据说长在昆仑山中,吃了它的花便可长生不老。十二楼,神仙住的地方。传说黄帝为了招待神仙,专门建了五城十二楼。这里是用来形容金朝鼎盛时的繁荣景象。
⑻遗事:往日的旧事。
⑼不还流:不向回流动。暗喻历史无法倒转。
白话译文
神龙失水,凄凄惶惶,受困于鄙屑的蜉蝣,扁舟一叶,慌慌张张,逃进了无援的宋州。
祥瑞的紫气,已没在牛斗之间的夜幕,追逐着浮云,徒然地怅望故国的清秋。
浩劫前,那里曾经是繁华宝地,大千世界,梦乡里,才能重见那玉树琼枝十二仙楼。
有心向黄河细细地打听当年的旧事,河水无言地悠悠东去,不再回流。

诗人元好问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卫州感事·神龙失水困蜉蝣》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