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赠影》创作背景

朝代:魏晋诗人:陶渊明古诗:形赠影更新时间:2017-07-10
《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诗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这三首诗大约作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陶渊明当时四十九岁。陶渊明一般被认为是田园诗人,写的都是田园诗。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田园诗只是陶诗的一部份,田园诗不足以概括陶渊明的诗,田园诗人也不足以概括陶渊明。陶渊明本人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不能肯定是形、影、神三者中的哪一种。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山水田园之乐忘怀生死,神所代表的态度似乎是主导,但陶渊明一生好酒,有饮酒行乐之意,又不能忘怀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态度也是时时涌现,参杂其中。
注释
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
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
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
极陈:详尽地陈述。
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
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
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
无改时:永恒不变。
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奄;忽然。靡:无,没有。
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
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洏(ér):流泪的样子。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
尔:那样,指死去。
苟:草率,随便。
白话译文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诗人陶渊明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 查看详情>>

诗人陶渊明作品: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拟古·东方有一士》 《和刘柴桑》 《形影神并序·形赠影》 《读山海经·粲粲三珠树》 《影答形》 《拟挽歌辞·在昔无酒饮》 《饮酒·有客常同止》 《杂诗·袅袅松摽崖》 《饮酒·畴昔苦长饥

古诗《形赠影》的名句翻译赏析

《形赠影》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