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聪传》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李延寿文言文:薛聪传更新时间:2018-09-07
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过人,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和睦深厚,但家教特别严,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始就是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升任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强横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想宽恕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不能不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亲信禁卫之兵,都委任薛聪管辖统领,所以整个太和年间,薛聪一直担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以后,薛聪总是陪伴侍卫在皇帝身边,谈话直到夜深人静。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劝谏皇帝的过失,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他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行迹。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又任命他为羽林监。孝文帝曾和朝臣议论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对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蜀人,肯定是蜀人吗?”薛聪回答说:“我薛氏的远祖广德,世世代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人称之为蜀人。我现在侍奉陛下,只能算臣虏而不能算蜀人。”孝文帝拍手笑着说:“你自己说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我呢?”薛聪于是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孝文帝说:“薛羽林喝醉了。”他被皇帝知遇到了这种程度。二十三年,跟随皇帝到南方征战,兼任御史中尉。等到宣武帝登基,任命为都督、齐州刺史,执政简约平静。在齐州去世,官民都怀念他,留下他的坐榻用来纪念他。赠为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号简懿侯。魏前二年,追赠薛聪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高大健壮,动静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太子的侍从,做掌管书记的文职。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的护卫军。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都侍奉东宫,出入宫中,恩宠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被当时文坛称为徐庾体。当时后生,互相争着效法,常常刚有文章一出来,都城人们都纷纷传诵。多次升迁做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东魏,文章辞令,被邺下之人广为称道。回来后又做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命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扎营朱雀航。等侯景到达时,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陷落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沿袭以前的制度,授庾信御史中丞。等梁元帝登基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出使西魏。恰好西魏大军向南方征讨(杀梁元帝),于是被扣留长安。江陵被平定后,多次升迁做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继位,封庾信临清县子,授官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不久后又授官洛州刺史。庾信为政简单清静,官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当时南朝陈氏与北周友好交往,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乡的人,被允许各自回到他们的故国。陈朝于是请求放回王褒及庾信等十数人。北周武帝只是放了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褒都因被武帝喜爱而不被放回。不久征召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一向都喜好文学,庾信特别受到恩宠礼遇。等到赵、滕各位王侯,跟庾信诚挚交往,就像布衣之交。各位王公碑志多拜托庾信执笔。只有王褒与庾信地位相当,其余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
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常常怀念北方故土,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思念之情。大象初年,因疾病辞去职务,隋开皇元年,庾信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文帝哀悼他,追封原来的官职,再追加荆、雍二州刺史。

诗人李延寿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李延寿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可知他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 查看详情>>

诗人李延寿作品: 《高恭之传》 《奚康生传》 《南史·名句》 《申徼传》 《达奚长儒传》 《高隆之传》 《傅永列传》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杨津传》 《豆卢宁传

《薛聪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