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更新时间:2019-01-11
注释
帐望:失意、伤感地望着天空。闷:愁闷,苦闷。
蓼(liǎo):这里指红蓼,夏秋之际开红色小花。苇:芦苇,花白。断肠:形容忧思过度。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秋无迹:谓尚无秋天的迹象。菊花盛开,是秋天景象的特色之一。故“秋无迹”,犹言“菊无迹”。
梦有知:戚序本和蒙府本作“梦自知”,此从庚辰本。
归雁:雁是候乌,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大观园在京都,故咏秋菊时言“归雁”。
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痴:戚序本作“迟”。此从庚辰本。
黄花:菊花。病:程、高本作“瘦”。己卯本于“病”字旁改一“瘦”字。此从庚辰本。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白话译文
在西风中我惆帐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
去年的花圃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
面对着南归远去的飞雁我不禁把你怀念,寂莫无聊啊直听那捣衣声呆坐到深夜。
有谁可怜我为凋残的黄花相忆成疾病,告慰的是来年的重阳节相逢会有期。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诗题既然为“忆”,则内容便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开。全诗抒写了女主人公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预示她以后的不幸境遇。
诗的首联以“怅望”、“闷思’’和“断肠”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直接切题。由于水蓼、芦苇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都在夏末秋初,此时无法看到多姿多彩的菊花,因而薛宝钗才惆怅地临风盼望。诗的颔联,写的是初春季节对菊花的思念之情。此刻,映入眼帘的是片片菊篱,便形同虚设;而去年曾一度繁华似锦的菊圃,也已空荡无物。然而,怀念之情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浓烈,即便是这“瘦月清霜”的冷寂之夜,也还不知多少次在梦中与之相会。情之殷切,意之笃厚,只有自己与菊花才两心相知。
上述两联,都是从时间上着笔来展开思绪的。转到诗的颈联,才从空间上落墨:“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因见北雁南归,不禁想到雁儿可能会把菊花的信息带往江南。因而产生了跟随大雁南飞的奇想;听到阵阵砧声,不禁想到在这空阒无人的夜晚,还有那么多妇女为征人捣制衣裳,自然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也暗点时间,这可以从“归雁远”三字看出是初冬时节。但它主要的还是以广阔无垠的天地作为抒写情怀的背景,并以鸿雁和砧声作为引发情感的媒介,这样就使诗中所包孕的意蕴显得丰富而深广。
诗的尾联,是对上面意思的总体概括,并在时间上回应首联。“谁怜我”句,言我此刻已为盼望菊花的早日来临而相思成疾,则“我”怜菊之痴情,与“无人怜我”的世人之薄情,便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但既然无人怜我,就只好自宽自谅,在梦中与同病相怜的菊花约好了明年相逢的佳期。这一结句虽然给人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之辞,其情感就反而显得沉挚而悲愤。
综上所述,全诗抒写了薛宝钗近一年来绵绵无尽的忆菊之情。但这种思念过程的描述,是与小说中预示人物后来的悲剧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曹雪芹对后来情节的透露,宝钗的丈夫贾宝玉最终是不顾众人的挽留,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的。因而宝钗的“忆菊”,便是思夫的孤凄心情的一种暗示。

诗人曹雪芹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