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竟日语还默》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古诗:鹦鹉·竟日语还默更新时间:2020-03-09
这首诗,描写了一只被囚禁的鹦鹉的生活情况和内心活动,表现了诗人自己苦闷的心理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鹦鹉是会学人语的,诗人写它白天“语还默”,夜晚“栖复惊”,通过日夜的表现揭示它内心的活动,诗人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它身被“囚”、心受“苦”,身心不自由都是因为它太出众、太聪明;写它“思”归巢,“忆”伙伴,都是为了突出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诗人是在写鹦鹉,也是在写人,在写作者自己,在写世态人情。人因为有才髓而招来祸患,因为事理分明而使自己内心矛盾,痛苦不堪,这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首诗是诗人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露。
诗的最后两句——“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是鹦鹉的愿望,也是作者的愿望。鸟有鸟性,人有人性,在冲破牢笼,追求自由这一点上鸟与人是相通的,对“快飞鸣”的生活是无限向往的。
本诗以鸟喻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含义深刻。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看似写鹦鹉,实际上写的是那些被达官贵人养在家里的歌姬。诗中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并写出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这首诗就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很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并在自己职权之内给予百姓之益助。但现实始终是现实,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有些事无法改变,他很苦恼,也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鹦鹉》。

诗人白居易资料

赏析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鹦鹉·竟日语还默》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