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枕上》创作背景

朝代:现代诗人:毛泽东古诗:虞美人·枕上更新时间:2017-03-29
《虞美人·枕上》是现代词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全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以及不舍在新婚初期就离开爱妻的无奈心情。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第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在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仇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却感到自己百念俱灰,只有离别的妻子在眼前。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泪水。此时的毛泽东情意缠绵,不能自已,于是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枕上:取首句中二字为题,写新婚初别枕上的离愁别绪与相思之苦。
③堆:堆积,层层堆压。
④晓:天亮。来:语助词,无实义。百念都灰尽:即万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烬,极言失望。
⑤离人:指作者的妻子杨开慧。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⑥一钩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流:沉落。
⑦无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2] 
白话译文
我躺在枕上彻夜难眠,成堆的愁苦汹涌袭来,像是什么形状呢?犹如江河大海里翻腾起的巨波大浪一样。黑夜正长,天色总是觉得很难亮起来,我无奈,只好起床披衣坐望天空,数算点点的寒星,祈盼黎明。
通宵达旦,尽管天亮时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脑海中却仍然只留下离别的情人的身影。抬头望见一钩残淡的月亮向西下沉,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抛洒下一行行泪珠!

诗人毛泽东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详情>>

诗人毛泽东作品: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四言诗·祭黄帝陵》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言诗·井》 《七绝·刘蕡》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续》 《七律·答友人》 《念奴娇·鸟儿问答》 《菩萨蛮·黄鹤楼》 《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虞美人·枕上》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