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勖宗上人》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郑燮古诗:赠勖宗上人更新时间:2020-10-13
①勖宗上人:清代北京僧人。公元1736年,诗人郑板桥44岁,赴京应试,进士及第。逗留北京等待授官的时候,他前往西山、香山住了几天,与勖宗上人结识。
②罨画溪:疑为溪名。罨画:杂色的彩画。髽:以麻束发。
③水牯:公水牛。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凤皇》:“牛未至二里,即有鷙鸟振翼而起,翼长丈余,下击二水牯。肉尽见骨,水牯即死。”
④重九:阴历九月九日,因含两九故称重九,俗称重阳。明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客岁重九,余既为袁公伯应(袁可立子)制仪小引,以专门名家相勗矣。”
第一首诗描写了勖宗上人的童年往事,说明了诗人与勖宗上人交往已久,捻知有年了。可以想见在平素的闲谈中,勖宗上人曾经向郑板桥忆述过:他是农家子弟,还在总角年华时,就常到他家乡罨画溪畔放牛;溪里生长着莲藕,每当夏日来临,荷叶亭亭如盖,活泼好动的他,常摘下当作袈裟披在身上玩;这时夕阳将落,红霞灿然,像是老天爷特地种在山头上的;在如此美妙的时刻,他放任那条水牛自由自在的往远处吃草,自己则闲情悠悠地观赏着笼罩在山头的朵朵晚霞……瑰丽的红霞映衬着以荷叶为绿裳的少年,真是超凡脱俗,如诗如画。这也似有暗示勖宗上人皈依佛门是夙缘前定的。
第二首诗描写的是眼前的勖宗上人。如果说前面塑造的人物形象只是天真烂漫、稚气未脱,但已显露禅根的少年,下面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位“返迷归极,归极碍本”(涅槃经解集》语)的高僧。他已经参悟禅理、炉火纯青到“诗清云淡两无心”的妙不可言的化境,因而从机体到气质都能达致“人自青春韵自深”那种风神俊逸的修养。这时的郑板桥由于多年渴望从政的心愿终于得到满足,在即将别友离京、走马上任之际,展望锦绣前程,不禁心花怒发。此刻他还没有经历过宦海风波,未尝到官场苦辣,很有雄心干一番事业。在向紫琼崖主人辞别诗中写到“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这样的诗句,非常典型的表述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抱负。但他的确也有“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一类中国士大夫普遍具有的思想,再加骚人韵士每有任己舒卷、不惯检束的习性,以及登临山水,吟咏风月的癖好,所以在久盼方获的新任官职将就未就,季序还刚刚是春光明媚的时候,他却早已约定好“待菊花重九后,万山红叶冷相寻”,殷殷的盼望着届时与勖宗上人再度选胜登临,酣赏一年之中景物最美的香山秋色。但是,郑板桥同勖宗上人这样的方外友交往,看来仅是为了适应自己红尘碌碌的紧张繁剧中暂时轻松闲逸一下的需要而已,并非真有皈依佛门之想。

诗人郑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为扬州八怪重..... 查看详情>>

诗人郑燮作品: 《游白狼山·悬岩小阁碧梧桐》 《题半盆兰蕊图》 《秋荷·秋荷独后时》 《道情·邈唐虞远夏殷》 《弄潮曲》 《青莲斋联·从来名士能评水》 《踏莎行·无题》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瓮山示无方上人

《赠勖宗上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