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庙》鉴赏

朝代:明代诗人:何景明古诗:昭烈庙更新时间:2020-11-16
这首五律是一首怀古之诗。诗人作此诗时,已是诗人一生短暂的三十九年旅程的最后几年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历史、人生、社会的理解和表述也绝不再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因而此诗避免了一般感怀古事之诗情辞太滥而缺乏甄陶之力量的通病,显得清峻脱俗。
首联按着时间顺序,叙刘备创业之艰。汉灵帝末年,刘备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而至荆州依刘表,实属权宜之计。“间关”有崎岖展转之意,刘备因得荆州而力量始壮,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终于成都,故言“间关”。颔联承上而发议论,东汉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汉帝国已彻底瓦解,在这乱世中,唯有刘备能尽臣之职,诸葛亮能竭忠为君。叙事简扼,议论则既正统又耿直。颈联借四川地形生发。“峡”“岷江”皆是四川境内之地形特征。刘备入川后,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是东联东吴,北拒曹操。所以诗中用“元通”“不向”二词,概括了这一国策,与三峡、岷江紧密相扣。而刘备最终错误地兴兵伐吴,大败而归,使得汉朝复国无望,所以诗人在尾联中生出感叹,将历史的苍茫感置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之中,以满目苍翠掩映下的空山古祠寄托自已的兴怀。
这首诗中,诗人感叹刘备历尽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才在蜀中找到了安身立业之地,然不幸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待诸葛亮死后,汉祚遂亡,以至使三峡中的刘备之昭烈祠庙,在寂寞的空山旷野中,显得多么的萧条冷漠。杜甫所说的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哀伤之情,在这首诗中不禁油然而生,使人感到叹息、惋惜不已。
《得献吉江西书》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朋友间赠寄之作。诗的首联表达对朋友的担忧;颔联描述朋友身边险恶的政治环境;颈联和尾联表达了希望和朋友一起结庐共度隐逸生活的愿望。全诗极有层次,承前启后,环环相扣,而在诗的整个思想感情脉搏的发展中,融汇着一种真挚深厚的友谊,流露自然,蕴藉醇厚。
《明史·李梦阳传》载,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李梦阳复职,调江西提学副使。在任上因大力维护儒士尊严而先后得罪总督陈金、御史江万实,又以事得罪淮王,被交付江万实治罪。后虽移付别官按治,又得宁王救助,但最终还是免官家居。李梦阳给何景明的信中曾谈到了得罪权贵,为其整治的事,这使何景明联想到当年李白因从永王以“附逆”罪被捕入浔阳狱中的故事。因此作者写下此诗安慰于他。

诗人何景明资料

鉴赏作者何景明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 查看详情>>

诗人何景明作品: 《答雷长史·十载寒毡郑画师》 《宫词·杳杳高城南苑阴》 《月潭寺·绿萝阴下列蒲团》 《寄阮行人·夫子风流士》 《江南思·月冷荒祠苦竹》 《过书院·书院新开日》 《雨晴·竹里柴门冬日辉》 《秋兴·高楼一上思堪哀》 《九日同诸友登贤隐山》 《同赵先生宿山家

《昭烈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