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阁·海山兜率两茫然》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竹阁·海山兜率两茫然更新时间:2017-11-02
苏轼在这首怀古之作没有对竹阁作具体描写,仅翻用白居易诗句,就充分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眼前没有同调的孤独之感。苏轼诗好用典,并用得自然贴切,这首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这首诗首联即用白居易诗中事,说无论是蓬莱山还是兜率天,皆茫然不见,所能见到的只有白居易当年为鸟窠禅师建的竹阁,仍然丛竹满轩。“无人”二字,既是写眼前景——竹阁的寂静,又是怀古,再也见不到白居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白居易《宿竹阁》),诗一开头就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颔联,苏轼反用李远《失鹤》诗之意,说李远为失鹤“留语后”却仍“不知消息”而伤感,而白居易携华亭二鹤离开杭州时连“留语”没有,只有竹阁翠竹还是当时所种竹子的后代。“白鹤”句扣“海山”句,“苍龙”句扣“古寺”句,两联都是以有(竹、竹阁)衬无(海山、兜率、白鹤),抒发了“前不见古人”的“茫然”之感。
颈联集中写竹,也是全用白居易诗中事。萧郎肃悦,曾为白居易画十五棵竹,白居易作《萧悦画竹歌》为谢。那幅图画得栩栩如生,白居易诗即赞萧悦之画有如真竹;而苏轼诗即赞竹阁之竹也如同画中一样美。渭河平原盛产竹,《史记·货殖列传》说:“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竿竹。”白居易是渭南人,有《退居渭上村》诗,其《池上篇》又有“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语。颈联对句即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指白居易,“空怀”二字更点明了全诗主旨。
竹阁有白居易遗像,苏轼《竹阁见忆》可证:“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维摩诘是毗耶离城中的大乘教主,与释迦牟尼同时,曾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派去问讯的舍利佛、弥勒、文殊讲说大乘教义。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香山,“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故苏轼以维摩诘喻白居易。最后两句是说,既见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诗叩问竹阁中的白居易像。但其遗像正像维摩洁,默然无语,诗人没有知音的孤独之感流露于言外。
《王维吴道子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开篇六句总叙吴、王二人之画,以下二十句分别评论吴画和王画,诗中对吴道子佛像壁画备极称誉,并有生动细致的描绘,做到了苏轼所要求的“求物之妙,如捕风系影”,以创作灵感和雄放的笔力驾驭了高超的表现技巧。诗中评论王维墨竹画,不但形容生动简炼,还给予更高的评价,认为王维表现了高洁的人品和画品,且与诗品一致。最后六句总评吴、王之画,认为吴是高明的画工,而王画则形神兼备,物与神游。全诗结构新颖,于整齐中见出变化之妙。
这首诗是组诗《凤翔八观》之三,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作凤翔府签判时,时年二十六岁。王维与吴道子并为唐代开元(713-741年)、天宝(742-756年)年间的有名画家,凤翔的普门与开元二寺的壁间,俱有二人的佛教画,诗人于游观二寺时见到王、吴二人的画,便写下这首诗。

诗人苏轼资料

赏析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竹阁·海山兜率两茫然》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