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黄帝内经 > 素问篇 > 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章节目录: 《素问篇》 《灵枢篇

生气通天论篇

书籍:黄帝内经章节:素问篇更新时间:2017-03-07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驰长。?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_,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留连肉腠。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生气通天论篇相关文章

  • 赵中令,读鲁论①。彼既仕,学且勤②。》原文翻译 - - 《三字经》80节 - - [原文]赵中令,读鲁论①。彼既仕,学且勤②。  [注释]  ①赵中令:姓赵名普,字则平,宋初的大官,官衔为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鲁论:《论语》中的一部分。相传,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
  • 马牛羊,鸡犬豕①。此六畜,人所饲②。》原文翻译 - - 《三字经》40节 - - [原文]马牛羊,鸡犬豕①。此六畜,人所饲②。  [注释]  ①马牛羊,属上珍三品。鸡犬豕属下珍三品。豕(因市)即猪。   ②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译文]  马、...
  •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晋文公定了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封境,直通太行山之南,谓之南阳,此周襄王十七年之冬也。时齐孝公亦有嗣伯之意。自无亏之死,恶了鲁僖公;鹿上不署,别了宋襄公;盂会不赴,背了楚成...
  • 恒娘》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500篇 - - 都中洪大业,妻朱氏,姿致颇佳,两相爱悦。后洪纳婢宝带为妾,貌远逊朱,而洪嬖之。朱不平,遂致反目。洪虽不敢公然宿妾所,然益劈妾,疏朱。  后徙居,与帛商狄姓为邻。狄妻恒娘,先过院谒朱...
  • 崔猛》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俊,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
  •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前60回 - -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
  • 第十二回 青面兽北京斗武 急先锋东郭争功》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当时周谨,杨志两个勒马在门旗下,正欲交战交锋。只见兵马都监闻达喝道:“且住!”自上厅来禀复梁中书道:“复恩相:论这两个比试武艺,虽然未见本事高低,枪刀本是无情之...
  •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原文翻译 - - 《三国演义》后60回 - - 却说汉中王闻关公父子遇害,哭倒于地;众文武急救,半晌方醒,扶入内殿。孔明劝曰:“王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王上且宜保养尊体,...
  • 大丈夫》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殊禀部 - - 大丈夫 一人被其妻殴打,无奈钻在床下,其妻曰:“快出来。”其人曰:“丈夫说不出去,定不出去。” 引马入窑 东道索祭文,训蒙师穷迫无措。乃骑东道马,急走...
  • 王之望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100章 - - 王之望 菩萨蛮(和钱处和上元) 华灯的白乐明金碧。玳筵剧饮杯余湿。珠翠隔房栊。微闻笑语通。 蓬瀛知已近。青鸟仍传信。应为整云鬟。教侬倒玉山。 好事近(和侯监丞) 五载复相逢,...
  • 道经·第三十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道经 -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 卷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原文翻译 - - 《元史》150章 - -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哇,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橐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垂及,而太祖马毙,五骑...
  • 昭成太子元僖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章 - - 昭成太子元僖,初名德明。太平兴国七年出宫,授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为广平郡王,与其兄卫王德崇同日受封。太平兴国八年,进封为陈王,改名元佑。诏令从今以后宰相班次应当在亲王之...
  • 陶潜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50章 - - 陶潜字元亮,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陶潜自小情怀高尚,博学多才,善于文章;为人洒脱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称道。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
  •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原文翻译 - - 《后汉书》100章 - - (董宣、樊晔、李章、周纟亏、黄昌、陽球、王吉) ◆酷吏列传序,汉朝承接战国动乱不安的时代,影响所及,民多豪猾。那些用大吞小的,跨越邦邑,矫健桀骜的就在乡里称王称霸,州郡守宰辖地...
  • 魏王欲攻邯郸》原文翻译 - - 《战国策》25至33卷 - -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 【提要】南辕北辙的故事就出现在下面这篇中。人人都会嘲笑南辕北辙的荒唐,但真正荒唐的是干了荒唐事的我们却不自知自己也在南辕...
  • 魏相翟强死》原文翻译 - - 《战国策》9至16卷 - - 《战国策》卷十五 楚策二(魏相翟强死) 【提要】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某个国家为自己利益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其他国家,是天经地义、非...
  • 水苏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水苏 释名 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气味 (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1、漏血,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2、吐血、下血。用水苏茎叶,煎汁服。 3、吐血咳嗽。用水苏焙干...
  •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果部 - - 杨梅 释名 求。 气味 (实)酸、甘、温、无毒。 主治 1、下痢不止。用杨梅烧过,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头痛不止。用杨梅为末,以少许入鼻取嚏,有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