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明传》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朱由检文言文:徐贞明传更新时间:2018-09-25
徐贞明,字孺东,是贵溪人。考中隆庆五年的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时明敏而有仁爱。万历三年被征召为工科给事中。遇上御史傅应祯被治罪,徐贞明到监狱中照料看护他,被降职为太平府的知事。十三年升任为尚宝司丞。起初,徐贞明担任给事中时,就水利和军班两事上奏,称:“北方人不熟谙水带来的好处,只是苦于水带来的祸患,不知道水的祸患没有清除,正是因为没有兴修水利设施。水聚积了就是祸害,分散了就是利事。现在如果真在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最低洼的地方,留作储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人筑堤坝,那么水利兴起,水患也解除了。”他关于军政的奏章称:“东南地区的百姓一向柔弱,不能担负边远地方的防卫。现在远隔数千里征兵,使他们骨肉分离。而这支军队不是当地人组成的队伍,没有长期安定的志向,动辄贿赂卫所的长官请求回乡。应该仿效工匠服役的例子,每年征收应当出人当兵的军户们的钱,而(这部分钱)招募当地人来补充士兵为便利。”等到徐贞明被贬职,到了潞河,始终认为先前的提议可以实施,就撰写了《潞水客谈》完备了他的观点。等到徐贞明返回朝廷,御史苏瓒极力称道此法可以推行,皇帝才晋升徐贞明为少卿,赏赐他敕令,命令他与抚按大臣们核查、商议。徐贞明亲自到京东的州县,审察高原和低地,揣度土壤的适宜情况,详细巡视河水的分合态势,上奏逐条陈述事宜。当年九月皇帝就命令徐贞明担当监察御史兼任垦田使,对阻挠的有关部门弹劾、惩治。徐贞明先到永平,又遍巡各条河流,探究源流,搞清下游,准备大规模疏浚河道。但是太监、外戚中占据闲田的人,担心兴修了水田使自己失去了利益,争相称此举不好。散播流言蜚语给皇帝听。皇帝疑惑了。御史王之栋,是京城一带的人,就进言说水田一定不能推行。皇帝于是召见申时行等人,下令停止工程。申时行等人请求罢除开河之举,专门从事垦田。皇帝最后停止了这件事,还想追究提建议的人的罪责,由于大臣进言才中止。不久徐贞明请假回乡。万历十八年去世。徐贞明才思敏捷,办事干练,颇有治理世务的抱负。京东的水田实为百世的好事,事情刚刚兴起就被虚浮的议论阻挠,舆论对此都很惋惜。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熹宗继位,逆党魏忠贤在宫中勾结客氏。方震孺上书陈说三朝的艰难危险,说:“宫妾近侍,容易假装献媚地谄笑,窥探政事,值得忧虑。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频频宣读,恐怕会重蹈唐代‘斜封官’的覆辙。”这年春天巡视南城,宦官张晔、刘朝被诉讼,魏忠贤替他们说情。方震孺不听从,最终报告了皇帝,魏忠贤更加怨恨他。辽阳失陷后,方震孺一天上了十三道奏疏,请求增派巡抚,疏通海运,调遣边兵,改换司马。一天五次敲击公卿的门,一边筹划一边痛哭,并且请求自己去犒劳军队。这时,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烟灭绝,军民全都逃窜了,文武官员没有一骑向东。皇帝感慨他的言语勇壮,调拨钱币二十万两给方震孺去犒劳军队。六月,方震孺出关,延请召见将士,吊唁死者,救扶伤者,军民十分喜悦。皇帝命令他巡按辽东,监管军事。一起商议的人想要抛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求驻兵镇武。军法不严,方震孺请求皇上命令宁前监军,专门斩杀逃兵逃将。皇帝都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这时经略和巡抚不和睦,边疆之事更加危急。震孺两次上疏说山海关没有外围防卫,应立刻驻兵中前,作为耳目。皇帝不省察。第二年正月,任期满,等候代理前屯,而大清兵已经第二次渡过三岔河。先锋孙得功没有迎战,却对着镇武呼喊“兵败了”,就逃走了。各城听到消息都逃走了,只有方震孺的前屯没有动。正在这时,西平守将罗一贯已战死,参将祖大寿聚集残兵驻扎在觉华岛上。于是方震孺召见水军元帅张国卿一起商量说:“现在东面的军队外出到处搜索粮食,听说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多万,士兵十多万,百姓数万,战舰、武器、马牛无数,东面的军队如果联合岛兵,得到岛兵来攻打榆关,难道会有好事吗?”于是方震孺、张国卿渡海见祖大寿,激动地说:“将军回去,我们保你富贵;不回去,请允许震孺我用颈上鲜血溅在将军身上。”祖大寿痛哭,震孺也哭,于是相携而归,获得军民辎重无数。

诗人朱由检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 查看详情>>

诗人朱由检作品: 《张淳传》 《王轼传》 《张永明传》 《谢铎传》 《刘春传》 《陈怀传》 《彭时传》 《陈以勤传》 《仁宗传》 《徐达传

《徐贞明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