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资治通鉴 > 50章 >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50章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200章》 《250章》 《300章》 《350章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书籍:资治通鉴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原文】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1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必速祭之1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
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27),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28),忧必仇焉(29)。无戎而城,仇必保焉(30)。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31),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32)。’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33),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34),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及难(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42)。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44)。粱近秦而幸焉(45)。”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
【注释】
①骊姬:晋献公的宠妃。②卜:用龟甲占卜。③筮:用蓍草占卜。④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国官名,指里克。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27)士为:晋国大夫。(28)戚:忧愁,悲伤。(29)仇:怨。(30)仇:仇敌。保:守,(31)守官:在职的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32)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板》。怀德:心存德行,不忘修德。宗子:周姓子弟。(33)寻师:用兵。(34)狐裘:大夫的服饰,尨茸(meng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35)适:跟从。(36)及难:等到灾祸发生。(37)寺人:阉人。披:人名。(38)校:违抗。(39)徇:遍告,布告。(40)祛(qu):袖口。(41)翟:同“狄”,古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42)贾华:晋国大夫。(43)卻芮(xirui):晋国大夫。(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
【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荆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陰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卻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读解】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陰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陰谋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陰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相关文章

  • 闵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200章 - - 姓氏:闵姓氏祖宗:子开姓氏起源:上古周朝时,鲁国君庄公之子子开后为君,是为泯公,后他的子孙就取闵字作为姓,世代相传。姓氏郡望:未知姓氏堂号:秦置陇西郡,现在甘肃省临洮县。《路史》记...
  • 难势》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后25章 - -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
  • 难二》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后25章 - - 一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
  • 解老》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前30章 - -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
  • 用人卷三》原文翻译 - - 《权谋残卷》译文 - -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译文:从事政治的根本规律在于分辨善恶,严明赏罚。弱国法令严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与有功劳的人...
  • 萚兮》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 巽卦》原文翻译 - - 《周易·易经》后32卦 - - (巽为风)巽上巽下《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九三,频巽,吝。六四,悔亡,田获三品。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
  • 虞书·尧典》原文翻译 - - 《尚书》虞书 - -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前60回 - - 话说贾琏听凤姐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
  • 捉头》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世讳部 - - 捉头 按君访察。匡章、陈仲子及齐人,俱被捉。匡自信孝子,陈清客,俱不请托。惟齐人有一妻一妾,馈送显者③求解。显者为见按君,按君述三人罪状,都是败坏风俗的头目,所以访之。显者...
  • 王昂、谢明远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300章 - - 王昂 好事近(催妆词) 喜气拥朱门,光动绮罗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 不须脂粉涴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 谢明远 菩萨蛮 春风春雨花径眼。石泉槐火春容...
  • 襄公·襄公五年》原文翻译 - - 《左传》200章 - - 【经】五年春,公至自晋。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仲孙蔑、卫孙林父子会吴于善道。秋,大雩。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
  • 卷二百六·列传第九十四》原文翻译 - - 《明史》250章 - - 马录,字君卿,信阳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固安知县。居官廉明,征为御史,按江南诸府。世宗即位,疏言:“江南之民最苦粮长。白粮输内府一石,率费四五石。他如酒醋局、供应库以至军...
  • 列传第九十一·宦者》原文翻译 - - 《元史》250章 - - 前世宦者之祸尝烈矣,元之初兴,非能有鉴乎古者,然历十有余世,考其乱亡之所由,而初不自阉人出,何哉?盖自太祖选贵臣子弟给事内廷,凡饮食、冠服、书记,上所常御者,各以其职典之,而命四大功...
  • 列传第八十六·隐逸》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度时不可为,故高蹈以全其志。使得其时,未尝不欲仕,仕而行所学,及物之功岂少哉。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世主亦...
  • 列传第六十一·忠义三》原文翻译 - - 《金史》150章 - - 徒单航,一名张僧,驸马枢密使某之子也。父号九驸马,卫王有事北边,改授都元帅,仍权平章,殊不允人望。张僧时为吏部侍郎,力劝其父请辞帅职,遂拜平章。至宁元年,胡沙虎弑逆,降航为安州刺史...
  • 王黼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0章 - - 王黼,字将明,开封祥符人。起初名叫甫,后来因为和东汉宦官同名,皇上赐他名黼。王黼讲究仪表,目光炯炯,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没多少学问,善于巧言献媚。考中崇宁进士,调为相州司理参军,编...
  •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原文翻译 - - 《新唐书》150章 - -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祖敬嗣,嗜酒摴博。中宗在房州,吏多肆慢不为礼,敬嗣为刺史,独尽诚推奉,储给丰衍,帝德之。及反正,有与敬嗣同姓名者,每拟官,帝辄超拜,后召见,悟非是。访真敬嗣,已...
  • 张绪传》原文翻译 - - 《南齐书》50章 - -   张绪字思曼,是吴郡吴县人。其祖张茂度,曾任会稽太守。其父张寅,官为太子中舍人。   张绪少年时就很知名了。他心性清简寡欲,他的叔父张镜对人说:“这孩子,便是当今的...
  • 匈奴列传》原文翻译 - - 《史记》100章 - -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叫淳维。 唐尧、虞舜以前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季节而转移。 他们的牲畜多数是马、牛、羊,珍贵一点的牲畜则是骆驼、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