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陈书 > 100章 >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

陈书

《陈书》100章韦载传(附韦岁羽传)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陈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

书籍:陈书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9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祖父韦睿曾任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亲韦政,曾任梁黄门侍郎。
韦载年轻时十分聪明有才气,专心好学。十二岁那年,跟随叔父韦棱拜见沛国刘显,刘显问及《汉书》上的十件事,韦载对答如流,没有一处疑难和犹豫。长大后,广泛涉猎文史,沉着机敏有成大器的气派。初任梁邵陵王法曹参军,迁任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元帝秉承帝旨任韦载为中书侍郎。不久任建威将军、陈书浔陽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向东讨伐侯景。那时王僧辩驻军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自拥兵保住自己的地盘,观望讨伐成败。元帝任韦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原、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还奉命告诉鲁悉达等人出兵讨伐侯景。等到大军东下,韦载带领三郡兵马从焦湖出于栅口,与王僧辩在梁山会合。侯景被平定后,任冠军将军、琅邪太守。不久奉命出使东陽、晋安,招抚留异、陈宝应等人,后来又任信武将军、义兴太守。
高祖灭王僧辩,便派周文育轻兵袭击韦载,兵未到韦载已先觉,就环城固守。周文育攻击非常猛烈,韦载所辖县的士卒都是高祖的旧兵,许多人擅长使用弓箭,韦载挑选了几十人,每人都用长锁锁住,命他的亲信监督他们,让他们射击周文育兵士,约定说每十发不能两中的人就处死,每发箭往往都射中,只要被射中的人没有不死亡的。周文育的士兵稍稍后退,只得在城外依水立栅,相持几十天。高祖听说周文育军队没有取得胜利,于是就亲自率兵征伐他,攻下他的水栅。又派韦载的族弟韦岁羽,持信告诉韦载翦除王僧辩的意图,并拿着梁敬帝的诏命,命韦载解散军队。韦载得信后,就率部投降高祖。高祖对韦载厚重地安抚慰劳,就以他的族弟韦岁羽督管义兴郡,韦载所部将帅都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任用,带领韦载经常在自己身旁,与他谋划商议。
徐嗣徽、任约等带领北齐军队渡过长江,占据石头城,高祖向韦载问计,韦载说:“北齐军如果分兵抢先占据三吴之路,侵占东边的土地,那么事情就完了。现在可以迅速在淮南也就是侯景的故垒筑城,打通向东边的道路以便传送运输,另命轻兵断绝北齐军的运粮线,使他前进没有可供虏掠的,后退没有可供资助补给的,那么北齐军将领的头颅,十天时间就可以送到。”高祖依从了他的计谋。
永定元年(557),任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二年,晋号轻车将军。不久晋升为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将军之职不变。
天嘉元年(560),因病而辞去官职。韦载有田产十多顷,在江乘县的白山,到这时便在这里建房居住,与世人隔绝,无论吉兆、凶相,喜庆、治丧,都不与人往来,不入人家篱门有几十年。太建年间在家中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韦载的族弟韦岁羽。韦岁羽字子羽,年轻时就有志向操守。祖父韦爱,是梁辅国将军。父亲韦乾向,任汝陰太守。韦岁羽二十岁时就失了父亲,悲痛到极点,侍奉母亲,抚养死去的兄弟之子,以仁德、孝道著称。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韦岁羽为征北参军,不久督管义兴郡。永定元年(557),任贞毅将军、步兵校尉。迁任骁骑将军,领朱衣直阁。骁骑之职,过去主管营兵,兼管宿卫,自梁代以来,骁骑的职位越来越高,出访时则有羽仪清道,入朝则与二卫通直等同,临轩则升殿让负责两旁夹侍侯。韦岁羽素来有名望,每遇大事则令夹侍于左右,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荣耀,号称他为“侠御将军”。不久出任宣城太守。天嘉二年(561),参与平定王琳有功,被封为清源县侯,封邑二百户。太建年间在职中死去,追赠为明州、霍州、罗州刺史。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相关文章

  • 池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250章 - - 姓氏:池姓氏祖宗:公子池姓氏起源: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2、以居住...
  • 难必》原文翻译 - - 《反经》上卷 - - (夫忠为事君之首,而龙逢斩、比干诛;孝称德行之先,孝己忧而曾参泣。遇好文之主,贾谊被谪于长沙;当用武之时,李广无封侯之爵。又云:“意合,异类生爱;意不合,至亲交兵。”)  ...
  • 苦肉计》原文翻译 - - 《三十六计》败战计 - -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注释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
  •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 - 沅弟左右:  适闻常州克复、丹阳克复之信,正深欣慰!而弟信中有云:“肝病已深,痛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等语。”读之不胜焦虑。今年以来,苏浙克城甚多,独金陵迟迟尚无把...
  • 二鬼争墓》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 - - 钱塘陈乾纬言,昔与数友泛舟至西湖深处,秋雨初晴,登寺楼远眺。一友偶吟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句,相与慨叹。寺僧微哂曰:据所闻见,盖死尚不休也。数年前,秋月澄明,坐此楼上,闻桥...
  • 菩萨意》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 - 沧州插花庙尼,姓董氏,遇大士诞辰,治供具将毕,忽觉微倦,倚几暂憩,恍惚梦大士语之曰:尔不献供,我亦不忍饥;尔即献供,我亦不加饱。寺门外有流民四五辈乞食不得,困饿将殆,尔辍供具以饭之,功德...
  • 诟食》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七 - - 齐人有好诟食者,每食必诟其仆,至坏器投匕箸,无空日。馆人厌之,忍弗言,将行,赠之以狗,曰:“是能逐禽,不腆以赠子。”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与之食。狗嗥而后食,且食而且嗥。主...
  • 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 郑祭足被胁立庶》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陈桓公之庶子名跃,系蔡姬所出,蔡侯封人之甥也。因陈、蔡之兵一同伐郑,陈国是大夫伯爰诸为将,蔡国是蔡侯之弟蔡季为将。蔡季向伯爰诸私问陈事,伯爰诸曰:“新君佗虽然篡立,...
  • 学问的条件》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季氏 -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教育与天才的关系,孔子说有些人生而知之,这是天才,上等人。的确有些人生而知之,这一点在中外...
  • 功成身退》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雍也 - - 这一篇上面都是讲学生的故事;下面是对当代一些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问之道。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子反,是鲁国的大夫。在鲁哀公十一年...
  • 张不量》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贾人某至直隶界,忽大雨雹,伏禾中。闻空中云:“此张不量田,勿伤其稼。”贾私意张氏既云“不良”,何反祐护?雹止,入村,访问其人,且问取名之义。盖张素封,积粟甚富。...
  • 商书·说命中》原文翻译 - - 《尚书》商书 - -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
  • 任诞》原文翻译 - - 《世说新语》二卷 - -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遭...
  • 魏明帝容谏》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00章 - - 魏明帝时,少府杨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仗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rdqu...
  • 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德经 - - 為学日益,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為。无為而无不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表第二·诸王世表二》原文翻译 - - 《明史》150章 - - 诸王世表二
  • 李宪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0章 - -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皇..中期,补为入内黄门,稍稍升为供奉官。神宗即位后,他历任永兴、太原府路走马承受,多次论说边防事符合皇上的意思,为干当后苑。王韶上书请求收复河湟,皇上...
  • 苌从简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150章 - - 苌从简,陈州人。世代以宰羊为业,力气胜过几个人,善于使用长槊。开始时事奉后唐庄宗担任小校,每当碰上攻城,召人搭人梯,苌从简总是应召,庄宗认为他勇敢,提拔他统领帐前亲军卫士兼步军...
  • 翟方进传》原文翻译 - - 《汉书》100章 - - 【原文】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
  •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原文翻译 - - 《战国策》1至8卷 - - 《战国策》卷一 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提要】“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