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后汉书 > 50章 > 张曹郑列传

后汉书

《后汉书》50章张曹郑列传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张曹郑列传

书籍:后汉书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7
(张纯、曹褒、郑玄)
◆张纯传,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张安世,宣帝时做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父亲张放,做过成帝的侍中。
张纯少时承袭父亲的爵土,哀帝、平帝时做侍中,王莽时做到列卿。正遇王莽篡位,许多人失去了爵土,而张纯因为敦厚谨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号。
建武初年(25),先到朝廷,所以得致复国。
五年(30),拜为太中大夫。朝廷派他统率颍川突骑安集荆州、徐州、杨部,督促转运,监督诸将营。后来又带兵屯田在南陽,升为五官中郎将。有官吏上奏,列侯不是刘姓宗室不应复国。光武帝说“:张纯提任宿卫十多年,不能废止,改封为武始侯,俸禄取富平县的一半。”张纯在朝时间久,对旧事很熟悉。
建武初年,旧章程多残缺,每有疑议,就去访问张纯。自郊庙祭祀、婚、冠、丧礼等仪节,多由张纯正定。皇帝十分重视,用张纯兼任虎贲中郎将,多次被引见,有时一天引见四次。张纯认为宗庙未定,昭穆的次序紊乱,十九年(44),便与太仆朱浮一同上奏道:“陛下从百姓中兴起,平定天下,扫除暴乱,兴继祖宗的基业,臣下认为经义所载,人事众心,虽然实际等于创造革新,而名义上叫中兴,应该奉祀先帝,恭承祭祀大典。元帝以来,宗庙奉祀高皇帝为受命之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都照旧制办事。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光武之父)以上到舂陵节侯为止。按礼记所载,为人后者就算是他的儿子,既然侍奉元帝为大宗,就应降其私亲。现在礻帝礻合之祭行于高庙,陈列左昭右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卑位混在尊位,不合礼意。如果不遭王莽篡位,而国家嗣续无所寄托,推求宗室,用陛下继承先统,怎能又照顾私亲,违背礼制么?从前高皇帝认为自己受命于天,不由太上,宣帝以孙立在祖后,不敢私亲,所以替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的愚见认为该废除现在的亲庙,模仿二帝的旧典,希望下诏有司广泛听取意见。”诏书下到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
融奏议道:“应以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五帝四世代替今之宗庙,宣帝、元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另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它的祭祀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表明尊其所尊的敬意,亲其所亲的恩德。”皇帝听从了。这时宗庙不完备,从元帝以上,祭于洛陽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南顿君四世,随所在之处而祭祀。
第二年(45),张纯代替朱浮做太仆。
二十三年(48)代替杜林做大司空。他在位时,羡慕曹参继承萧何的事迹,对旧法无所变更。选拔椽史,都是知名的大儒。
明年(49),把陽渠打通,引洛水为漕运,百姓得到好处。
二十六年(51)皇帝下诏给张纯道:“礻帝(五年一祭)礻合(三年一祭)的祭礼,好久没有举行了。古人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应根据经典,详细作出制度。”张纯奏道:“《礼记》上说,三年一礻合,五年一礻帝。《春秋》传说‘:大礻合者何?合祭也。’毁庙和未毁庙之主都列在上面,合食在太祖之庙,五年再举行一次。汉朝的旧制三年一礻合,毁庙之主合食于高庙,存庙之主不曾合祭。
元始五年(5)诸王公列侯庙会,才开始礻帝祭。又前十八年,皇帝亲自到长安,也行这礼。礼说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所以三年举行一次礻合礼,五年举行一次礻帝礼。礻帝就是谛的意思,谛定昭穆尊卑的意思。礻帝祭在夏四月,夏天陽气在上,陰气在下,所以正尊卑的意思。礻合祭在冬十月,冬天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所以合聚饮食。这个典礼废掉已经八年,可以照礼办事,按时定下来。”皇帝听从了,从此礻帝、礻合的祭祀就规定下来了。当时南单于和乌桓来投降,边境无事,百姓刚刚去掉兵革,年成很好,家给人足。张纯认为圣王的建学校,为的是提倡礼义,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于是按照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和平帝时议,想具体启奏。没有呈上去,恰逢博士桓荣上书建议立辟雍、明堂,奏章下达到三公、太常,而张纯的意见正与桓荣相同,皇帝就同意了。
三十年(54)张纯上奏应该举行封禅,奏章上说:“自古以来受天命而做皇帝的人,太平之世,一定有封禅之礼,来宣告成功。《乐动声仪》说:‘以《雅》治人,《风》成于《颂》。’周朝盛世,成王、康王年间,郊配封禅,都有史实可见。《书经》说:‘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此示。’就是封禅的意思。臣下看到陛下接受中兴的天命,平定海内的乱局,修复祖宗的庙宇,抚存百姓的安宁,天下安然无恙,百姓获得再生,恩德像云之行天,惠泽像雨之下降,百姓安居乐业,夷狄羡慕仁义。《诗经》说:‘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今年正是寅年,仓龙甲寅,德在东宫。应趁大好时光,遵从唐尧的典章,继承孝武帝的大业,二月举行东巡狩,封泰山,表明中兴之主,记载功勋,恢复祖宗的传统,上报天神,禅梁父,下祀地神,传福祚于子孙,这是万世的基业。”
中元元年(56),皇帝便东巡泰山,用张纯比照御史大夫随行,并上元封曲仪和刻石文。三月,张纯死了,谥称节侯。
◆曹褒传,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父亲曹充,坚持学习《庆氏礼》,建武年间做了博士,跟随皇上巡狩泰山,定封禅礼,回来后,受诏议立七郊(五帝及天地)、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大射(古射礼之一)、养老等礼仪。显宗即位,曹充上言道:“汉朝再受天命,仍有封禅之事,可是礼乐残缺,不可作后代的榜样。五帝不相互继承音乐,三王不互相因袭旧礼,大汉应自己制定礼仪,用来给百代子孙作典范。”帝问:“礼乐怎么制法?”充答道:“《河图括地象》说:‘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机钤》说:‘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皇帝很赞赏,下诏书道:“现在改太乐官叫太予乐,歌诗曲操,等以后的君子来补充。”拜曹充作侍中。作章句辩难,于是就有了《庆氏学》问世。曹褒年少时有大志,气量大,二十岁时继承父亲的学业,学问广博,尤其爱好礼事。常觉得朝廷制度不完备,羡慕叔孙通替汉朝制立礼仪,于是早晚研究,潜心思考,睡觉时怀中抱着书札,走路时也诵习文书,当他想得入迷时,竟忘记自己该往哪方走。曹褒起初被举为孝廉,又提为圉县县令,用礼治人,用德化俗。当时别郡盗徒五人来入圉县境内,官吏捕到手,陈留太守马严听了十分痛恨,下令到县要杀了他们。曹褒对吏说:“断绝人命的人,老天也会断绝他。听说皋陶不曾为盗贼制定死刑,管仲遇了盗贼反而提升为公臣。现在奉上面旨意而杀了他们,这是违背天意,顺从府尹,处罚太重。如果能保全贼人性命而让我受处分,我很愿意。”于是没有杀那五人。马严上奏说曹褒软弱,免了他的职,回到郡里,做了功曹。后来,曹褒被征召做了博士。正巧肃宗想制定礼乐。
元和二年(85)下诏书道“:《河图》称‘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注:九指光武,十指明帝,十一指宣帝)尚书·机钤》说:‘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大意说:帝王受了天命后,应用尧的办法治理国事、平制礼乐,模仿唐尧的文明。)我是末代小子,托于数终,怎样继承先辈,宏大祖宗基业,拯济黎民呢?《帝命验》说:‘顺尧考德,题期立象。’(意思是:尧帝的礼,舜帝继承了,成为《考河命》,题五德之期,立将起之象。)况且三皇五帝的步骤,优劣不同,何况我很顽陋,没法承担,即使想照办,也做不到。每次看到图书,内心很是惭愧。”曹褒知道皇上的旨意是想有所作为,于是上疏道:“从前圣人受天命为王,没有不制礼作乐,来显示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为的是救治世俗,招来祯祥,替万姓造福。现在皇天降福,好兆头都出现了,制作的符录,甚过言语的记载。应该制定文字,著成汉礼,大显祖宗盛德之美。”奏章下达太常,太常巢堪认为一世之大典,不是曹褒一人定得下来,不同意。皇帝知道官吏们太拘谨了,很难和他们商量出头绪来。而朝廷的礼法,必须及时定下来,第二年又下诏道:“我本身品德不够,身当祖先的大业。近来鸾凤集飞,麟龙出现,晚上甘露下降,嘉谷四处滋生,还有赤草之类的吉祥物,史官都有记载。我早晚十分敬畏,对上不能表彰先帝的功勋,对下不好与灵物相照应。汉朝接在秦后,礼乐残缺不齐,况且照旧例办事,也没有什么好处。如有知道这方面的知识的人,各尽所能。”曹褒琢磨旨意,就叹息着对诸生说:“从前奚斯歌颂鲁国,考甫咏叹商朝。人臣依着大义显彰君主,表彰皇上,这是美德。当仁不让,我何必推辞呢?”于是又上疏,陈述礼乐的根本以及制改的意思。皇上便授职曹褒作郎中,跟着御驾南巡,回来之后,把制礼之事下达给三公,没有来得及上奏,又诏召玄武司马班固,询问改定礼制等事宜。
班固说“:京师许多儒生,多能说礼,应该广泛招集,一起议论得失。”皇上说“:俗话说‘:大路旁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成,集合会礼之家,表面上是讨论,实质是互相猜疑,迟迟不能下笔。从前尧帝作《大章》,用一个叫夔的大臣就足够了。”
章和元年(87)正月,召曹褒到嘉德门,命令小黄门拿着班固所上的叔孙通著的《汉仪》十二篇,下令给曹褒道“:这篇《汉仪》很散略,多处不合经义,现在应作些修改,使它切实可行。你可在南宫、东观尽心集作。”曹褒接受命令,便排列礼数次序,依据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写出从天子到小百姓冠婚吉凶等礼仪终始制度,共一百五十篇,用二尺四寸的竹简写成,在当年十二月奏上。皇帝认为大家的议论难得一致,所以只收下了,不再叫官吏们评奏。恰逢皇帝驾崩,和帝即位,曹褒便写成章句,皇帝便用《新礼》二篇放在最前面。提拔曹褒监羽林左骑。
永元四年(92),升为射声校尉。后来太尉张酉甫、尚书张敏等奏褒擅自制作《汉礼》,破乱圣术,应该杀头。皇帝虽然把奏折搁下来,但《汉礼》也就没有施行。曹褒在射声校尉时,营舍里有停棺不葬的百多所,曹褒亲自调查,问是什么原故。官吏答道“:这些多是建武以来无后代之人,所以死后不得掩埋。”曹褒听了十分难过,于是买一块空地,全部用来埋葬那些无主的人,并设祭以祀之。升为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疾疫流行,曹褒巡视病人,替他们找医药,还准备稠粥,救活了不少人。
七年(95),做了河内太守。这时春夏大旱,粮食价格高涨。曹褒到任后,就裁减官员,清退坏人,霖雨降了几次。这年秋天大丰收,百姓家给人足,流浪在外的都回来。后来曹褒因犯了上报灾情不实罪被免职。不久又征召、升迁,又做了侍中。曹褒知识渊博,懂得古文化,为儒者的宗师。
十四年(102)死在官位上。他写了《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一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学生千多人“,庆氏学”便通行于世。
◆郑玄传,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高密人。他的第八代祖先郑崇,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郑玄少年时做乡下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总要到学校读书,不乐于做小吏。他的父亲多次因此发怒,也不能禁止他。于是他到京城太学里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才精通《京氏易》、《公着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他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因为山东无人可以质疑问难的,于是他西行入关,经过涿郡卢植的介绍,拜扶风马融为师。马融有学生四百多人,登堂入室得到马融亲自教导的只有五十多人。马融秉性骄贵,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也没有见到过他。马融只是派遣他的高足弟子来辅导郑玄。郑玄日夜攻读,从不懈怠。一天,马融召集他的学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精通算学,便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趁此机会向马融询问许多疑难之处。问完便告别马融回到山东故里。马融很有感慨地对他的学生道:“郑生现在离我而去,我的学说便会向东传播了。”郑玄自从外出游学,十多年才回到故里。他家里贫穷,到东莱为人耕种。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有成百上千人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郑玄跟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锢。于是他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当时,任城人何休喜爱《公羊》学说,遂著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就写了驳正《墨守》、《膏肓》和《废疾》的文章。何休见到了,感叹道:“郑康成走进我的房子,拿起我的戈矛,来讨伐我啊!”当初,东汉初年,范升、陈元、李肓、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说,后来马融回答北地太守刘墨和郑玄回答何休,因为义理考据,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才昌明起来。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到郑玄的名声,便征召他。州郡认为何进是有权势的贵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愿,于是迫使郑玄听从召唤,郑玄不得已就前去应诏。何进为他设置了几案手杖,礼遇非常优厚。郑玄没有收下朝服,而是戴着头巾以儒者服饰来见何进。他住了一个晚上,便逃走了。当时郑玄年已六十,他的学生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如河内人赵商等,计有几千人。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为侍中,他因父丧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崇敬郑玄,急促地来到他家,并指示高密县令为他特别设立一个乡,说:“从前齐国设置过‘士乡’,越国设有‘君子军’等,都是优礼对待贤人的意思。郑玄君好学,具有崇高的德性。昔者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前汉的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才德隐伏不露。世人敬重他们的清高,都称他们为‘公’。既是这样,那么所谓‘公’就是具有仁德之人的正当名号。不必做太尉、司徒、司空的大夫才称为‘公’。现在郑玄这个乡应该取名为‘郑公乡’。过去东海于公仅有一个公平断狱的品德,他还告诫乡人扩大自己里巷的大门,以备后世子孙出任高官。何况郑玄有这样的美德,怎能没有行走驷马高车的道路。应该扩大郑玄里巷的大门,加宽他门前的道路,让它能通过高盖大车。这可命名为‘通德门’。”董卓迁都到长安,公卿推荐郑玄为赵相,因为道路阻隔未能赴任。碰上黄巾军进攻青州地区,郑玄就到徐州避难。徐州牧陶谦用师友之礼接待他。
建安元年(196),郑玄从徐州回到高密,路上遇到数万黄巾军。黄巾军见了郑玄都下拜,大家相约不得进入高密县境。后来,郑玄患了一次重病,恐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信告诫他的儿子郑益恩说:“我们家过去很贫困,得到父母和诸弟的宽容、支持,辞掉了像贱役一样的小吏,到周、秦等地游学,往来于幽、并、兖、豫等州,能够觐见那些在位的博通古今的大师,和隐居的著名学者。最使我得意的是这些通儒接受了我的请教,对我有所传授。于是,我广泛查考《六艺》,浏览传记,还不时阅读珍秘的国书,窥见国谶的奥秘。过了四十岁,才回家供养父母,租田耕种以欢度时日。碰上宦官独揽权力,我被党人牵连而遭禁锢,过了十四年才获赦免。后来多次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有道诸种人才,被大将军、三司府征召任职,两次被朝廷征召。和我同列征召名牒的其他人,有的早已做了宰相。想到那几位具有美德高才的人,他们能够胜任大臣的职责,因此应当任用。我估量自己没有才能担任这类职务,只想阐述先圣孔子儒家学说的本意,统一各家歧异,也希望竭尽自己的才智,所以接到征召而没有应命。黄巾造**,使我南北奔走,行踪漂泊,现在才返回故乡。到这一年我已经七十岁了。旧时的学业素养已经荒疏,还有些失误之处。根据典礼规定,就应该把家事传给儿子管理了。现在我告诉你,我老了,家事都交给你承担,我将闲居安性,深入思考以完成事业。除非接受国君的命令,慰问亲族的疾苦,察看祭扫坟墓,观览省察野物,我何曾拄杖出过门呢?大小家事,全由你承担。可叹你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你一定要奋勉努力,追求君子的修养,钻研不懈。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态度仪表,亲近那些有德行的人。显赫的声誉是由同事、朋友促成的,德行是靠自己的志向建立的。如果得到了好名声,亦可光耀父母,这些,岂可不深思吗?我虽然没有高官的显赫,但有让爵的清高,以评论整理经典的事业自乐,希望不会落得后人的讥笑。
最后,我的心不能平静的,是死去的双亲坟墓没有修成,所喜爱的群书大都腐烂,不能于讲学习礼的堂内写成定稿,传给应该传授的人。我就像西下的太陽,将近迟暮,还能完成这些事业吗?我们家比过去稍好一些了。只要勤奋努力,爱惜光陰,就不怕缺衣少食。粗茶淡饭,简朴衣裳,如果能在这两方面加以节制,就算让我没有什么遗憾了。如果忘记了我这些话,体会不到我的一片苦心,那也就算了吧。”这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他派使者邀请郑玄,大会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把他延入上座。郑玄身材高大,能饮酒一斛,眉清目秀,容貌仪表,温和伟岸。袁绍的客人大都是俊秀豪杰,有才气,善辩论,他们看到郑玄是个儒者,以为他并不是什么通博的人。于是大家争相设想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各家学派的观点纷杂提出。郑玄依照儒家正统的观点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提问的范围。大家获得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叹服敬佩郑玄的。这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附袁绍,于是自我介绍道:“前秦山太守应中远,向您北面称弟子,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学生,要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渊、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袁绍荐举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为左中郎将。郑玄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给了他一辆安车,并规定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员都要迎送。郑玄都以有病请求还家。
建安五年春(200),郑玄梦见孔子告诉他说:“起来,起来,今年是庚辰年,明年就是辛已年。”醒来,根据谶纬推算,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久他就病了。这时,袁绍与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袁绍命令他的儿子袁谭派使者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没有办法,只好带病到元城县,终因病重不能前进。这一年的六月郑玄去世,终年七十四岁。郑玄遗嘱薄葬。届时曾在郑玄门下当过学生的,自郡守以下官员一千多人,都穿着隆重的丧服前来送葬。郑玄的学生共同撰写郑玄生前回答诸弟子从《五经》中提出的问题,依照《论语》的体例编为《郑志》共八篇。总计郑玄所注释的书,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车乞象历》。郑玄自著的书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礻帝礻合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共一百多万字。郑玄对于经典辞义训释,力求质朴实在,博通的人多讥刺这种做法太繁琐,至于说到经典传注的丰富熟悉,他可能称为纯正的儒者。齐鲁一带的人们都尊奉他为宗师。他的学生山陽人郗虑官至御史大夫,东莱人王荃、清河人崔琰在当地都很有名气。又乐安人国渊、任古段当时很年幼。郑玄称道国渊是国家栋梁之材,任古段有崇高的品德,其余的人也多有评定和推荐。后来这些人的成就都像他所说的那样。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叫郑益恩,孔融作北海相时,举荐他为孝廉。等到孔融被黄巾军围困,益恩赴难身亡。益恩有一遗腹子,郑玄因为他的手纹与自己的手纹相似,便给他取名叫郑小同。

张曹郑列传相关文章

  • 连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250章 - - 姓氏:连姓氏祖宗:惠连姓氏起源: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 ,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姓氏郡望: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
  • 盈虚》原文翻译 - - 《六韬》文韬 - -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
  • 闽中县令》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 - - 莆田林生霈言,闽中一县令,罢官居馆舍,夜有盗破扉而入,一媪惊呼,刃中脑仆地,僮仆莫能出,有逻者素弗善所为,亦坐视,盗遂肆意搜掠。其幼子年十四五,以锦衾蒙首卧,盗掣取衾,见姣丽如好女,嘻笑...
  • 秋谷先生》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 - 益都李词畹言,秋谷先生南游日,借寓一家园亭中。一夕就枕后,欲制一诗,方沉思间,闻窗外人语曰:公尚未睡耶?清词丽句,已心醉十余年。今幸下榻此室,窃听绪论,虽已经月,终以不得质疑问难为恨...
  • 郭六》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 - 郭六,淮镇农家妇,不知其夫氏郭,父氏郭也。相传呼为郭六云尔。雍正甲辰乙巳间,岁大饥,其夫度不得活,出而乞食于四方,濒行对之稽颡曰: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妇故有姿,里少年瞰其乏食,以...
  • 山东某生梦游地狱》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下卷 - - 山东某生者,老儒也,以授徒为业,博通古今,性鲠直,好任侠,见世间有不平事,则眦裂发指。少时读《左氏春秋》及《史记》,至楚穆王事,辄拍案呼曰:“嗟乎!商臣罪恶如此,而获保首领,子孙有...
  • 无所适从的礼俗》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学而 - - 下面讲做学问的态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什么讲学问讲到礼?这个礼,刚才提到了《礼记》。讲到礼,感慨良深!我们...
  • 清鉴》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外篇 - - 抱朴子曰;咸谓勇力绝伦者, 则上将之器;洽闻治乱者, 则三九之才也. 然张飞关羽万人之敌, 而皆丧元辱主, 授首非所;孔融边让文学邈俗, 而并不达治务, 所在败绩. 邓禹马援田间...
  • 望包荒》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贫窭部 - - 望包荒 贫士素好铺张,偷儿夜袭之,空如也,唾骂而去。贫士摸床头数钱,追赠之。嘱曰:“君此来,虽极怠慢,然在人前,尚望包荒。” 借债 有持券借债者,主人曰:“券倒不...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原文翻译 - - 《金刚经》金刚经全文译文 -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
  • 杨韶父、史深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700章 - - 杨韶父 伊州三台令 水村月淡云低。为爱寒香晚吹。瘦马立多时。是谁家、茅舍竹篱。 三三两两芳蕤。未放琼铺雪堆。只这一些儿。胜东凤、千枝万枝。 如梦今 凉月薄阴犹殢。红...
  • 梁纪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535)》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00章 - - [1]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戊申朔(初一),梁武帝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同。   [2]是日,魏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大统,追尊父京兆王为文景皇帝,妣杨氏为皇...
  •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100章 - - 汉纪三十五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丙申,公元36年)   [1]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 、公孙永于鱼涪津,遂围武陽。述遣子婿史兴救之,汉迎击,破之,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诏汉直取广...
  • 志二十三乐志》原文翻译 - - 《辽史》100章 - - ◎乐志   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按《纪》、《志》、《辽朝杂礼》,参考史...
  • 谯国夫人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50章 - -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 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 夫人幼时就很贤明,有很多谋略。 在娘家时,能够约束部下,行军布阵,镇服百越。 常常鼓励亲族多...
  • 高祖纪》原文翻译 - - 《隋书》50章 - - (上) 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是弘农郡华陰人。 高祖的远祖是曾在汉朝做过太尉的杨震,杨震的八代子孙叫杨铉,曾在燕做过北平太守。 杨铉生杨元寿,杨元寿在北魏做武川镇司马,子...
  • 潘岳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00章 - - 潘岳,字安仁,荥陽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是琅王牙内史。潘岳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称他为奇童,认为可与汉代的终军贾谊匹配。早年被征到司空太尉府,选举为秀才...
  • 光武帝纪》原文翻译 - - 《后汉书》50章 - -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出自景帝所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光武。光...
  • 王商史丹傅喜传》原文翻译 - - 《汉书》100章 - - 【原文】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公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语在《外戚传》。 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
  • 杂辞古诗二贺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900章 - - 卷八百七十六 卷876_1 《二贺诗》 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 卷876_2 《四王语》 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 卷876_3 《时人为屈突语》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