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传》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诗人:范晔文言文:班固传更新时间:2018-09-06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有一年大雪在地上积了一丈多,洛阳的县令出外考察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求食物。县令来到袁安的家门外,大雪封了袁安的门了,无路可走。洛阳县令认为袁安已经冻死,便命人扫除袁安家门前的雪,破门而入。进门后只见袁安卧在床上,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县令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回答说:“这大雪天人人都又饿又冻,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褒奖嘉许他的品德,就推举他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复杂的案件,任命他为楚郡太守。当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所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列条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抢掠,北单于说汉欺骗他们,谋划想进犯边境。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请求和亲,有在边境捕获到俘虏时,就交还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我朝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孟云以大臣身份守卫边疆,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当场斥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神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帝,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向皇上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诗人范晔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 查看详情>>

诗人范晔作品: 《谯玄传》 《樊英传》 《董宣传》 《李通传》 《和熹邓皇后纪》 《冯鲂传》 《梁统传》 《强项令》 《崔瑗传》 《王丹传

《班固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