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篇》评析

朝代:唐代诗人:李峤古诗:宝剑篇更新时间:2017-03-01
这首诗充满了剑的典故。诗中把剑描写成(或等同于)传说中欧冶子锻打的三把剑之一(欧冶子是古代东南地区一位著名铁匠)。这把剑有英雄伍子胥剑上的七星文;它又像神话中著名的白虹剑;它即使被掩埋起来,精气仍直透天上,显示了预兆,雷焕就曾因此而找到两把古剑。虽然较正规的咏物诗也运用这些历史和传说的典故,但却无法用得这样生气勃勃。第十一和十二句十分“相似”,但由于语调激烈活泼,与较正规的五言咏物诗的“相似”有所区别。如李峤的五言咏剑诗,描写剑的光辉是:“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李峤五言咏剑诗中的呆板处理,与这首七言歌行中对同一对象的充满活力的处理形成鲜明对照。七言歌行的传统允许更多的自由和想像,诗人们运用这一形式,就能够摆脱五言咏物诗的严格表现技巧。
在歌行开头,李峤描写想像中剑的冶炼过程,接着描绘剑的形状。诗人接着叙述它的奇幻历史,它成仙上天,经历了几位天上皇帝的手,达到了顶点。其后诗人又让剑回到了地面,并让它与人类文明道德妥协。诗人雅致地解释,由于剑接受了宫廷的规矩教育,它能够辟除灾难,因此可以延长皇帝的生命。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诗人李峤资料

评析作者李峤

李峤,濮恭王李泰孙,李欣子,欣嗣王,武后时为酷吏所陷,贬昭州别驾,薨。峤,神龙初得嗣王。开元中为国子祭酒,以罪贬邓州别驾,薨。徽封新安郡王。唐李峤少负才华,代传儒学。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书,三知政事,封郑国..... 查看详情>>

诗人李峤作品: 《饯骆四·平生何以乐》 《弩·挺质本轩皇》 《城·四塞称天府》 《玉·映石先过魏》 《瑟·伏羲初制法》 《鹿·涿鹿闻中冀》 《床·传闻有象床》 《雾·曹公迷楚泽》 《兰·虚室重招寻》 《梨·擅美玄光侧

古诗《宝剑篇》的名句翻译赏析

《宝剑篇》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