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夜有怀》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骆宾王古诗:边夜有怀更新时间:2017-03-03
这首诗是骆宾王从军北部边塞时所作,但所作时间不可考。此诗描写边塞荒凉破败的景象,并由此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和凭吊,抒发了命运难测、漂泊不定的喟叹。
“汉地行逾远,燕山去不穷。城荒犹筑怨,碣毁尚铭功。”意为:汉地广袤遥远,燕山直伸向天边无穷之处。长城荒凉,依然积筑着怨愤;碣碑残毁,尚且铭刻着窦宪的呵呵战功。起首二句形容唐朝疆土广大,暗点题之“边”字,描绘出了一幅矿源无垠的边塞场景。三四两句极写边塞的荒毁残败,暗点题之“有怀”。
“古戍烟尘满,边庭人事空。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意为:古老的戍楼满是烽烟尘土,荒凉的边庭人事两空。明月高照着陇上边关,迅疾的北方从远处刮来。“古戍”二句,抒写边塞的荒凉和空旷;“夜关”二句,叙明时节,并点题中“夜”字。在这荒凉空旷的边关塞外,此时明月当空,北风呼啸,不能不让人思如潮涌,感古伤今。
“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意为:福祸相依,的确难以测定;盛衰穷达,岂能轻易通晓。羁旅情怀,困扰着漂泊旅人;离别之恨,让远方游子肝肠寸断。此四句点题之“有怀”,感叹命运难测、漂泊不定。
“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意为:苏武牧羊,不辱使命,然封赏鲜薄;崔駰耿直,不善逢迎,终于辞官归隐。边夜荒寒,惟馀塞翁之意,祸福相依,无人知晓,只有寄托给向南飞返的鸿雁。前两句感慨朝廷赏罚不公,耿直之士郁郁不得志;后两句转叙边地景物,回扣篇首。
骆宾王的边塞诗在选材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往往摄取黄昏或夜晚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从诗题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夕次蒲类津》、《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边城落日》等。此诗也不例外。这样写,容易使诗中弥漫出一种苍茫的气氛,给人以迷离之感。此诗写景壮阔,意境苍凉,用字精当,寄慨遥深,堪称佳作。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称赞说:“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如鹤驾云,想见飘然之状。”由此诗观之,不为虚美。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对句起兴,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与之同时,写下了《在军登城楼》。

诗人骆宾王资料

鉴赏作者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 查看详情>>

诗人骆宾王作品: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于紫云观赠道士》 《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 《挑灯杖·禀质非贪热》 《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 《别李峤得胜字》 《夕次蒲类津·二庭归望断》 《四月八日题七级》 《秋露·玉关寒气早

古诗《边夜有怀》的名句翻译赏析

《边夜有怀》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