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袁崇焕古诗:边中送别更新时间:2019-01-16
注释
肺腑:比喻内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曰:“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策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魏徵《述怀》诗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雪耻:雪洗耻辱。《淮南子·泛论训》载:“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抱怨雪耻。”
横戈:横握戈矛,对敌作战。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之雄姿。陆游《长杨赋》诗曰:“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封侯:指班超万里封侯的故事。《后汉书·班超转》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诗曰:“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边尘:指边境战事。戴叔伦《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诗曰:“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白话译文
离家已经5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
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
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
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古往今来,书写离情别绪之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边中送别》堪称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此诗既无离愁别绪,无卿卿我我,更没有缠绵悱侧的依依不舍。高适《别韦参军》诗曰:“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作为明朝擎天一柱的辽东重臣,袁崇焕借送别赋诗之际,表达了自己为社稷安危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英雄气概。
首联切题,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场景、氛围。起句中一个“悠”字,含有无尽怅惘:其一,悠思,思念亲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联想到诗人在《忆母》诗中所言:“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令人不忍卒读。其二,悠远,故土遥远。“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诗人此时率众镇守辽东,而故乡却远在广西藤县,乡关远隔,路途遥远,其三,悠久,离家五载。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古训曰:“父母在,不远游。”而现在诗人的亲友要返乡与家人团聚了,当此情境,感慨良多。
接下来诗人用“寒浸宝刀”一语,对自己身着戎装送行,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一个“寒”字,点明时令是秋冬时节。宝刀为寒气所浸,凛凛然而有杀气,不禁令人想起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曰:“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看来,诗人身着戎装送别亲友的行为的确有点异乎寻常。
至于诗人戎装送别的原因。颔联两句对此作了诠释:“想要知道我的真实想法,只有在生死关头才会明白,何必从一己的安危来讨论去留的问题呢?”原来,诗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一个“何用问”,态度坚定果敢,不容置疑。是啊,在社稷危难之际,个人的去留生死都不算什么了。“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则是对上联“留”字的深入开掘。“留”下来,横刀立马血战沙场。图的是为国雪耻,而不是为自己封侯。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曰:“功名只向马上取。”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为某些人谋取爵赏的重要途径。“横戈原不为封侯”则是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否定。世人津津乐道的“封侯”,尽是将士血染成袁崇焕在《偕弟煜夜坐有作》诗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韬钤深处》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二人可谓意气相投。可见,卫国、反战、和平,这才是诗人“杖策”、“横戈”的终极目标。这两句诗,掷地有声,将诗人的爱国情思推向顶峰,成为全诗画龙点睛之笔。
绷紧之琴弦,在奏出憾人心魄的强音之后,会有一段间歇,使激情稍缓。如此方显得张弛有致,跌宕多姿尾联的前句“故园亲侣如相问”,不仅语调舒缓,而且还暗用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典故。诗人有家不归之原因,诗人自己作了回答:边尘未净,心怀惭愧,岂能归乡?其报国之志,如同玉壶冰心,纯洁且坚贞这两句诗用典使事,不露行藏,把言外之意、象外之景、弦外之音尽付读者自思。

诗人袁崇焕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 查看详情>>

诗人袁崇焕作品: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无题·记得相逢一笑迎》 《无题·太息弓藏狗又烹》 《无题·太息弓藏狗又烹》 《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 《偕诸将游海岛》 《临刑口占》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偕诸将游海岛》 《边中送别

《边中送别》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