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图》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杨基古诗:长江万里图更新时间:2020-11-02
这首七律题画诗,作者意非咏画评画,而是借画题生发开来,抒离乡之愁情,发人生之感慨。
诗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我家眠山更西住,正见岷山发源处”。诗人原籍在四川,看到长江后很自然产生一种我住“长江头”的感情,这里有怀念,也有自诩三四句是写长江的波澜壮阔,“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杜甫诗:“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就是写此处山川形胜的。“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点出了画题,极写长江奔腾不息之势。
接下诗意一转由写景而转向抒情。“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飘迫尚他乡。”诗人望着滚滚的长江水由西而东,流经万里,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也随着这东流的江水四处飘泊,不禁喟然而叹。诗中的“人”字也可解作诗人自己,这也是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叹。以东流江水喻离乡之苦,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长”。李白写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可见诗人之间也是有共同感受的。不过李白是与朋友告别,“别意”中虽有憾情,然叹而不哀。杨基这里写的却是异乡飘泊思念之情,因而它要凄苦得多。
尾联“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这是对离愁别恨的更深一层描写。“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本是长江两岸的普通景物,为旅人所常见常闻,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耳中,却都变成了牵恨”和“断肠”的缘由。实际上这是主观感情给客观事物铺上的感情色彩,而这客观事物反过来又加深了主观感情的浓度。诗人所写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体验,而且用了“恨”和“断肠”这样的字眼儿,可见它的浓度之深。
这首诗从谋篇构思看,由看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步步依理,层层加深,可谓层次清晰,自然真切。从表现方法看,既写景又写情。写景时景不离情,如东流江水之与飘泊游子;写情时情不离景,如离恨之与烟波草色,断肠之与风雨猿声。可谓情因景显景因情深。从语言运用看既无炼字之迹,又欠修饰之功,犹如口语,明白如话,随意而写,一气呵成。可谓清新流畅,自然浑成。
注释
①梅梁:本指会稽(浙江绍兴)禹庙的大粱,泛指屋梁。《太平御览》引《风俗通》:“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叶。”乳燕:雏燕。
②荷钱:荷叶初生时,形小如钱,故称。
③何郎粉:三国魏人何晏,字平叔,美姿容,面白如傅粉,人称“傅粉何郎”。
④荀令香:荀令,东汉荀或,尝为尚书令,人称荀令君。相传他的衣带有香气,所到之处,香经日不散。
⑤紫鸾:传说中神乌。
⑥青乌: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王母会见汉武,日正中,青乌先使为报。此处代指使者或信使。
⑦红药:即芍药。芍药一名可离,古人将别时采以赠人。见《古今注》。
白话译文
绿叶更加肥壮,催促着花朵枯萎,园林中昨晚春光归去,深深庭院中春风习习,美人已试着穿上轻罗单衣,雨后院门深闭一抹斜阳射入院内,美人观看着梅梁上雏燕学飞,荷叶已长出铜钱般的嫩叶,碧绿的芭蕉也渐渐长高新生的修竹已绿叶成围。
面如傅粉何晏般美丽的情人啊你在哪里,你走后如荀令坐处香消,美好的爱情生活就像梦境般缈远,青鸟的书信啊也十分疏稀,离别时的旧恨分手后相思的新愁,感情全都凝结在芍药花里,记得当时我们相聚在水晶帘外,约会在美丽的蔷薇架底,有谁知此时此刻的凄景,千山杜鹃呼唤着春归,无数黄莺在声声悲啼。

诗人杨基资料

赏析作者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 查看详情>>

诗人杨基作品: 《十二红图》 《清溪渔隐·清溪秋来水如练》 《湘中杂言·飘袅一湖香》 《登绳金塔望庐山》 《梦故人高季迪》 《梦故人高季迪》 《赠毛生·丈夫遇知己》 《宿巴陵·楚有巴陵好》 《夜坐·窗寒雪乱飞》 《二美人图

古诗《长江万里图》的名句翻译赏析

《长江万里图》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