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赏析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更新时间:2021-01-19
首联,“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开篇入题,直写“出”字,全诗意蕴,尽数包容。诗人没有写与友人的分别场面,而是直接从离别上路写起。出句写马,实是写人。一个“老”字,写出了它所历辛苦坎坷之多,艰难岁月之漫长。“凌兢”二字,更写出了它处境的险恶,心理的惴惴。诗人笔下的马,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此时,历经国亡家破,年届五十,不可谓不“老”,羁押聊城,九死余生,“憔悴南冠一楚囚”心情时时“凌兢”。而以“席”饰“车”,则又见出了车之简陋,映衬出了诗人的穷困潦倒。因此,该句就写尽了诗人回首高城时那一声“长嗟”的内涵,奠定了全诗感慨世路艰难和自己的穷愁潦倒的情感基调。
颔联,“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紧承上联。一承“高城”句,写回首所闻:东平城中人声喧嚷,有如河水沸腾。一承“老马”句,写前瞻所见:漫漫长路,无际无涯。胃“浩浩”状市声,明写人声的鼎沸,暗寓着尘世的扰攘,更写出了诗人对这种“市声”纷纷不息的不堪忍受。用“悠悠”饰“世路”,明写前路的漫漫无尽,暗寓着人生历程的艰辛不断,更写出了诗人对“古道西风瘦马”“何处是归程”人生前景的怅惘与感慨。
颈联、尾联并转,分别回顾总结了诗人在山东六年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侧面。
颈联,“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诗人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汴京破后被蒙古兵押往山东聊城羁管,到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离开山东回老家,在山东度过大约六个年头,作为一个被俘拘禁人员,他穷愁潦倒,过了今天不知明天,东奔西走,空自安置了一个家,以聊避风雨。这六年,诗人历经了人世的艰辛,这一联中的“潦倒”写尽了诗人的穷困,“往来”写尽了诗人的奔波,而“本无”“空置”相对,在揭示诗人为衣食而辛苦劳碌的生活现实的同时,又透露出了诗人不屑“求田问舍”的壮志豪情。这也正是理解尾联的关键。
尾联,“东园花柳西湖水,剩着新诗到处夸”,描写了诗人六年中的又一种情景。“东园花柳西湖水”囊括了诗人山东六年的游踪,“剩著新诗到处夸”则又绘写了诗人赏景吟诗的闲散情趣。对这种游山玩水,诗酒逍遥的生活,诗人在自夸自矜中蕴涵着自嘲自讽,蕴含着诗人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世路时局的激愤。与《泛舟大明湖》中的“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的情感是一致的。求田问舍,寄情山水,绝非是曾经满怀兼济天下,经世济民志向的诗人的本意。只不过,此时此境,他“聊”且如此罢了。总之,这两句诗中,在完成诗人另一种生活情景描绘的同时,在情感基调上回合全诗,也完成了整首诗感慨悲凉基调的营构。
全诗结尾,新颖别致,耐人寻味。没有“卒章显其志”,直接揭示主题,而是引人思索、探求那没有表现在字面上的含义。对穷愁潦倒际遇的不幸,对壮志未酬的不甘,对前路莫测的不安等不尽之意,全部蕴含在看似洒脱自得的“剩着新诗到处夸”的结句里,恰有“篇终接混茫”之致。
《壬子寒食》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出一幅山村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以及儿女绕膝嬉乐的画面,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决心不跟新统治者合作,而宁愿隐居以终老的意志。全诗音节欢快,用语平实。
蒙古宪宗蒙哥二年(1252),六十三岁的元好问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鹿泉新居与家人共度寒食节。看着儿孙们活泼嬉戏,诗人心中感到了极大的快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元好问资料

赏析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