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淮安道中》赏析

朝代:元代诗人:萨都剌古诗:初夏淮安道中更新时间:2021-01-26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了淮安初夏的景象。前句“泼泼”这两个叠字可以感受到渔民满载收获的喜悦。后句写梅杏“已著枝”,梅杏枝头刚长满青青的小果实,仿佛少女初长成时的青涩和明媚,蕴含着淡淡的矜持和欣喜。从物候上看,这也点出题目中的“初夏”。与第一句相比,第二句是静态的描写,一动一静,动者更显活泼热闹,静者更显恬静秀美。“泼泼”与“青青”两组叠字的对应,有“声”又有“色”,明快鲜艳,情致盎然。两句诗都没有提到山水,然而青山绿水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春雨歇”,江南春天多雨,这里既实指一场春雨刚刚结束,树木得到春雨的滋润,满树新绿,青翠欲滴;同时又暗示春雨已过,夏天马上就到了,这正是春夏之交的时候。“满树嫩晴春雨歇”一句,又作“几树棠花初著雨”,与第二句遣词造句雷同,意境也不如“满树嫩晴”一句,一般不采用。最后一句表面上只是叙述自己途经淮安的事实,实际上在前三句的铺垫下,表露了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在这样美好的初夏时分,行走于江南水乡,是何等惬意。而江南明艳秀丽的四月天里,有诗人这样懂得欣赏美好事物的行人翩然而过,整个画面显得更为完美。
这首诗不用典,不逞才学,每一句都看似字句浅显,却令人耳目一新。乡人打鱼、梅杏着果、嫩叶初荫都是初夏的典型景致,自有一番田园风光的恬静宜人气息,通过鱼虾出网、梅杏青青、满树嫩晴等几个细节,却又显得大巧若拙。萨都剌的描写用词突出了“初夏”的蓬勃生机,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看到这一景象时心情愉悦、怡然自得的感受。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清新自然,饶有风味,后人认为“天锡诗有清气”(清顾奎光《元诗选·序论》),是很有道理的。
《寒夜闻角》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六句从听到画角声开始,由听到画角而想到塞外,想到边关事务;七八句化用典故,暗喻自己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九至十四句则借用梦境,表达自己希望能跃马提鞭,报效国家的心意;最末两句从梦中醒来,现实仍然是自己空有如虎般的气概,也只能卧病在床不得重用,边关也仍然无可靠之人把守。这首诗对仗工整,用典自然,诗意发人深省。尤其难得的是,这首诗还显露了萨都剌极少诉诸笔下的北方民族的豪放粗犷气质,是一首描述自己的境遇、理想而又能激励众人努力报效国家的边塞诗歌。
据萨龙光所整理的《雁门集》,此诗被认为是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所作,此时萨都剌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他刚踏入仕途,内心充满报效国家的激情,然而不久泰定帝去世,泰定帝的太子与武宗之子争夺帝位,引发“二都之战”,生灵涂炭,内耗严重。诗人萨都剌忧国伤时,创作了此诗。

诗人萨都剌资料

赏析作者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 查看详情>>

诗人萨都剌作品: 《次和清凉寺长老韵》 《送李恕可随王宗师入京》 《北风行送王君实》 《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 《季子庙·公子不来春草绿》 《京口城南次集》 《西宫即事·退朝西殿承平日》 《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望金陵·行人雨霁金陵去》 《游金山·约客同游买渡船

《初夏淮安道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