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王守仁古诗: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更新时间:2020-11-26
注释
①漫:随便;随意。
②灵濑(lài):水流湍急的样子。
③獠(lǎo):即僚。中国古族名。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④污樽(zūn):古时用来喝酒的酒具,污樽指土陶烧制的酒杯。瓦豆:古代陶制的一种礼器;。
⑤黄唐化:化,在这里是泛指,没有实际意义。黄唐,指上古时的黄帝、唐尧。
⑥茅茨迹:迹,此处指遗物、遗迹。茅茨,茅草屋。
作品译文
搭成的草庵还没有我的肩高,旅途疲倦的身体总有了歇憩的地方。
劈开荆棘自己做一道篱巴,挖成的土阶分不清级数。
简陋的草屋迎着风也感到萧然,下雨漏水却容易修补。
早晨听得到流水湍急的响声,傍晚看得见林间凝结的暮色。
当地人邀约来看望我,他们语音庞杂情意却是那样的真切。
舜居深山尚且与鹿豕相处,何况我与他们都是同类的人呵。
土制的酒杯与餐具辉映,我们尽情畅饮醉得忘了朝夕。
怀想远古的黄帝唐帝,茅屋不也成了他们留下的遗迹。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写景抒情,通过对草庵及周围环境的实写,表达了诗人逆境奋争的内心世界。
龙场,修文县龙场镇。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奢香夫人开九驿,置龙场为首驿。王守仁于1508年(正德三年)春被贬谪到荒僻的龙场驿,他的心情是苦闷的,但一个心怀博大的人往往能在痛苦之中找到赖以解脱的东西,这便是潜藏在他心中的对于道义的追求,由是,低矮的草庵,成了歇息的最好地方,在阳明的眼里,当地少数民族是那样的质朴和多义,与他们在一起,作为士大夫的他,竟能够捧着土制的酒杯喝得“尽醉不知夕”。对于自己的遭遇,诗人并没有太多的悲天怜人的感慨,而是认为,住茅草房,在困难的环境里也是能够创造出丰功伟绩的。

诗人王守仁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 查看详情>>

诗人王守仁作品: 《莲花峰·夜静凉飒发》 《元夕木阁山火》 《八咏以答之·忆与美人别》 《重游无相寺次韵》 《去妇叹·依违出门去》 《林间睡起·林间尽日扫花眠》 《家僮作纸灯·寥落荒村灯事赊》 《平八寨·见说韩公破此蛮》 《咏良知·人人自有定盘针》 《南霁云祠·死矣中丞莫谩疑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