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更新时间:2017-11-02
注释
⑴蛾眉:以美人弯眉喻初月。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未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⑵只从二句:唐朱庆余《十六夜月》诗:“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此化用其意。冰轮,指明月。
白话译文
皓洁明媚的月亮,本来和清超的高人素有期约,古诗百科~特地挂上屋檐将清光低映门户就是那蛾眉一样美丽的弯月。只因为昨晚已到十分圆满,清寒的明月今夜出海稍迟,又渐渐损缺。
文与可的《待月》诗的原文是:“城端筑层台,木梢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诗中写出了诗人对待站台的喜爱以及到待站台赏月时产生的悠然神往、飘然欲仙的心境,引起了苏轼的共鸣。
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十分喜爱明月并写有大量吟颂明月的诗、文、词的作家,藉此寄寓诗人特有的旷达胸怀。正因为苏轼对月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才对别人的咏月诗有着敏锐的感受。他对文与可遥寄心意给明月的一片深情,十分理解,所以和诗的第一句便说:“月与高人本有期。”不仅视文与可为知音,认为他是高雅之士,而且在苏轼心中,高雅之士都是爱月的,所以才说月与高人早有期约,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挂檐低户映娥眉”一句,既是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又是从前人诗句中化来的。南朝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有“末映西北墀,娟娟似峨眉”之句,唐人李咸用也有“挂檐晚雨思山阁”之句。前人诗句一经苏轼点化,不仅意境新颖,而且更加凝炼。“挂檐低户映蛾眉”一句说明,由于月的侵檐入户,使月与人显得十分亲近,而娟娟似蛾眉的柔情美态,也就显得更为动人。这看似写景的一笔,却使“月与高人本有期”的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了。
诗人观月动情,从月的圆缺上想到人的命运。“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二句,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月满即月缺的开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泛起淡淡的愁绪。“冰轮”二字写出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
诗人以人拟月,借月抒感,把月写得有情有思。这种以人拟物、借物抒怀的高超技法,是苏轼诗的一个显著特征。

诗人苏轼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