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韬光古庵嵌山谳》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郑燮古诗:道情·韬光古庵嵌山谳更新时间:2020-10-13
注释
⑴韬光:庵名,位于杭州灵隐山(北山的一部分)北高峰上,相传为唐穆宗时韬光禅师所建。⑵谳(yàn):大小成两截的山。余杭县:县城在杭州市东北约三十千米。⑶葛岭:在杭州北山,相传晋时道士葛洪曾结庐于此,岭上古迹有葛仙翁墓。南屏:为杭州南山的一部分,与北山遥遥相望。秋扇:形容南屏山的姿态。⑷雪浪:指钱塘江潮卷起的白色浪花。杭州在钱塘江口北岸,钱塘与北山之间,正好以杭州为界。从北山韬光庵望钱塘方向,则杭州像一条线一样界隔其间。⑸这两句写在韬光所见到的奇观。⑹西泠(líng):西湖桥名,又名西林、西陵,由北山经此通往西湖。⑺“肯来”句指进城。古时城市听衙门鼓声开闭,故云。⑻蝌蚪书:一种笔画类似蝌蚪的古文字。⑼乌几:黑色的几案。湘帘:用湘竹制的门(或窗)帘。⑽琉璃火:指用琉璃制成的灯盏,暗喻智慧的灯火。⑾板桥原配徐氏,在作者39岁时病殁,次年诗人游杭州作此诗,故云。前生果:指此生。佛家认为今世的结果是由前世所种之因而成。
译文
韬光古庵座落在山谷间,朝北的窗户正对着余杭县。(从韬光庵望去)葛洪的山岭就在眼下,连绵的南屏山就像一把扇子。钱塘江的浪花拍打着西湖,韬光庵与钱塘中间的杭州像一条线一样界隔开来。日出云上,云在脚下,奔雷时作,电光如蛇。山中的老和尚相貌奇特,十年不曾踏入杭州城。他连西湖中的歌舞声都不愿多听,怎么肯进城来受人管制?在僻静的房屋、幽静的山涧中养着神奇的鱼,剔除古碑上的苔藓,露出很古老的碑文。黑色的几案上的铜制花瓶中插着野花,清风徐徐吹动湘竹的门帘(窗帘)和竹榻。(韬光庵的和尚)给我提供食物而且还在精神上引导我,我的几间茅屋就在山的左边。我们住在不同的房子里,耕种各自的土地,晚上相聚在同一盏灯光下。我已经没有家也不愿回去,我请求在此了却前生的夙愿。
这首诗是1730年(雍正八年),郑板桥40岁游杭州时所作。当时诗人住在韬光庵,受到了众僧人的热情款待,游兴甚欢。然而,纵使在这清静的方外之地,生性放达的郑板桥也时不时产生了悲凉之感。诗中前八句以韬光庵为中心,写它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自然形势。中间八句赞扬庵中老僧远世尘、处幽境,泯灭凡心,精进修行,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愿望。诗歌最后六句写老僧款待作者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他甚至希望在此“了此前生果”。诗歌中充溢着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流露出诗人些许遁世的思想。

诗人郑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为扬州八怪重..... 查看详情>>

诗人郑燮作品: 《游白狼山·悬岩小阁碧梧桐》 《题半盆兰蕊图》 《秋荷·秋荷独后时》 《道情·邈唐虞远夏殷》 《弄潮曲》 《青莲斋联·从来名士能评水》 《踏莎行·无题》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瓮山示无方上人

《道情·韬光古庵嵌山谳》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