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广武原》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张祜古诗:登广武原更新时间:2020-05-11
注释
1。广武原:在今河南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下,著名古战场。楚、汉之项羽与刘邦曾屯兵对峙于此。
2。华夷句:谓广武原是中华山川形胜中最为浩远沛然之景观。华夷,代指中国。
3。地盘二句:地势盘山径赴大海,河流绕城直连远天。
4。千门邑(yì):此指城镇或村落,古代小城曰“邑”。
5。樯(qiáng):桅杆。
6。楚城:广武山上楚王项羽所筑的东城。
白话译文
自广武原西北眺望,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
地势随山盘旋,直至黄河入海口,河流绕城直连远天。
远处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坐落,近处黄河中,东下万里的航船,桅杆林立。
天已日暮,而我的思乡之情犹在楚王城的边上。
此诗是为诗人咏怀之作。其借登临”广武原“这一古之胜地,来抒发其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来排遣其抱负未得施展的情怀。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诗题中“广武原”,即阮籍登临处。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从全诗所写景物看,这两句当写作者登上广武原,自西北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因而发出由衷的赞叹。华夷,本指中原华夏民族与东方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北中国大地。元人宋无所作《海上自芝罘至成山》诗有“脉络华夷秀,并吞宇宙青”的句子,“华夷”与“宇宙”相对成文,可资佐证。开头这两句诗总领以下“地盘”至“高樯”四句,下四句就是对“华夷此浩然”的景观的具体描绘。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黄河自广武原西北向东北而流,沿着这一走向纵目,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直至渤海湾的黄河入海口;而黄河曲折流过的沿岸,又有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坐落在天际。这一联立意高远,气势雄伟,景象奇丽。诗人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生花妙笔,不仅把大河两岸的山川形胜典型地浮雕似地再现出来,而且使人联想到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以及自身的生息繁衍,拓宽了诗的容量。
“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诗人将目光从遥远的东北天际收回来,扭头看见了西南近处的荥阳县城,但见城郭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城北黄河中,一片桅杆林立,那是东下万里的航船。这里,“远树”的“远”,是相对广武山距县城而言。“千门”是“千门万户”的省语。《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本指宫门,因广武原为楚、汉王城旧地,故云。这一联从字面上看,似从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中化出,但因取视点不同,而境界更为雄浑阔大。其中“远树”与“高樯”;“千门邑”与“万里船”各自相对,在视觉形象、色彩对比、动静映衬上,可谓相映成趣。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诗人见景生情,触动乡愁,发出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上句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思乡心情更为迫切。《诗·小雅·小明》曰:“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远,岁聿云暮。”郑玄笺:“四月为除。昔我往至于芃野以四月,自谓其时将即归,乃至岁晚尚不得归。”这里化用其意,正见出诗人漂泊在外,无法还乡。所以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楚城,即广武东山头的楚王城。上二句因写到荥阳县,故而很自然地引起了“犹在楚城边”的乡愁,过渡相当巧妙,同时又回扣题目,与首句相呼应,全诗可谓珠联璧合。这样的结尾,与崔灏《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差相胜之。

诗人张祜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张祜

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唐代河北道清河郡人,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 查看详情>>

诗人张祜作品: 《东山寺·寒色苍苍老柏风》 《奉和令狐相公送陈肱侍御》 《晚秋潼关西门作》 《题陆敦礼山居伏牛潭》 《宿淮阴水馆·积水自成阴》 《王家五弦·五条弦出万端情》 《送李长史归涪州》 《入潼关·都城三百里》 《题小松·何处劚云烟》 《赠契衡上人·小门开板阁

古诗《登广武原》的名句翻译赏析

《登广武原》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