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李益古诗: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更新时间:2020-03-19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是唐代诗人李益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欢送征人返乡的景象,通过描写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出“胡儿”的无家可归,更加突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全诗跌宕起伏,转接自然,巧妙衔接,表现出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高度的技巧。
夏州,唐时属关内道,治所在朔方,即今陕西省靖边县终界乡白城子,往东距离长安有1500余里的路程。诗人在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从军朔方后,在夏州城楼上看到人们欢送征人回内地的情景,并作有此诗。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https://www.gushilai.com/gushi/dengxiazhouchengguansongxingrenf93.html
注释
1.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后北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岩绿县。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为夏、绥、银节度使理所。胡儿:对突厥等西、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2.六蕃: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3.沙鼠:中国特有的短耳沙鼠,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西部,因栖息于干旱的荒漠地区而得名。
4.汉军:代指唐军。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
5.无定河:又名朔水、奢延水,黄河一级支流。上源红柳河,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的长春梁东麓,向东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和鄂尔多斯市境内,称沙拉乌苏河、萨拉乌苏河或乌苏河,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因含泥沙很多,常常改道而得名。
6.本蕃歌:使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
7.垂手:古舞名,又为乐府《杂曲歌辞》名,有《大垂手》《小垂手》之别。
8.旧国:故乡。
9.胡天:胡人地域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10.蕃音虏曲:用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
11.边情:边人思乡之情。
12.汉昭君:即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白话译文
六个州的胡人说着六种不同的语言,十来岁的小胡儿正骑着羊在野地里追赶沙鼠。
在河边沙滩上,穿着貂皮锦衣的汉军游骑正在牧马,空中飞过失群的孤雁。
到这遥远的边地驻守的汉军征人,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回归内地的故乡啊!
在无定河边的柳荫下,人们正在为即将回乡的汉军征人饯行,劝酒。
胡儿也深受感动,齐声用“蕃语”唱起呜呜的歌,还跳起垂手舞来。
跳唱时,他们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久久凝望着遥远的故乡西州。
并且转身用家乡的方音,同乡友们诉说起思乡之念。
那曲曲“虏歌”全然变成了诉说乡情的“蕃音”,散在空间,飘向塞云。
故国关山万里,风沙满眼,他们不可能回得去,只有徒然望乡断魂罢了。
汉昭帝时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已看不见边地长满青草的墓冢。

诗人李益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 查看详情>>

诗人李益作品: 《送客归振武》 《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 《观回军三韵》 《赋得路傍一株柳送邢校书赴延州使府》 《八月十五夜宣上人独游安国寺山庭院步人迟明将至因话昨宵乘兴联句》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暮过回乐烽·烽火高飞百尺台》 《洛阳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 《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 《从军有苦乐行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