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泽州城北楼宴》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陈子昂古诗:登泽州城北楼宴更新时间:2020-02-15
陈子昂曾两度参加中国军队对北方游牧部族的战争。第一次战争发生于西北,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持续至公元687年(垂拱三年);第二次是十年之后,即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对北方及东北地区契丹族的战争。陈子昂的才能在战争诗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契丹战役后,陈子昂返回洛阳,在途中写下这首《登泽州城北楼宴》。此诗是陈子昂最优秀的怀古诗之一。诗中提到秦国大将武安侯白起,他曾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在陈子昂之后一百年,李贺也访问了这一战场,写下著名的《长平箭头歌》。
这首诗的时事背景增加了诗的复杂性。在诗篇开头,陈子昂采取了“观化者”的超然物外的哲学视点。这种立场在陈子昂的应景诗中不常见,而在他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诗中却十分突出。从这一超脱的视点,陈子昂看到了武攸宜当时的军事惨败与赵军长平之败的历史相似。而基于同一视点,他还看到了在事物的短暂性里,失败毫无意义。面对这一切,诗人的反应是劝告同伴唱两首歌:诗中第九句提到的《玄云》是汉代的一首仪式乐歌,庆贺皇帝选择贤明的辅佐之臣;第十句提到的《熏风》相传为圣君舜所作,“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两首歌提出了希望:皇帝(在此处或是皇后)将任用贤才,国家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他们不应该作为失败者而被怜悯,而是向下一代官员——“青衿子”显示出儒家的英雄主义。变化带来了失败,又以其永恒性使失败失去意义,并承诺了较好的时代。与《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一样,这是一首复杂的、起安慰作用的社交应景诗,不仅是表示歌颂或同情。不过,与那首受谢灵运哲理山水诗影响的早期诗篇不同,这首诗是以怀古诗的悲壮风格产生慰藉作用的(悲壮是唐人常用的批评术语,与建安及魏代诗歌联系在一起)。
《观荆玉篇》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为回应乔知之《采玉篇》而作,通过人之言与玉之质的关系,揭示社会中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忠奸不分、谗传得逞、贤士受害的现象,并借题发挥,感慨“君臣之际、朋友之间”因信谗而增疑,造成误会,以至离阂。全诗采用以虚拟之物托寓内心真情的方式,典型地体现了“兴寄”的诗学理念。
根据诗前小序可知,此诗作于丙戌岁,即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诗因“仙人杖”的真伪之辨而发。陈子昂以为真,乔知之听信“行人”之言以为假并作《采玉篇》讥之,从而引起陈子昂的一番感慨。于是,陈子昂创作《观荆玉篇》作为对此事的回应。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北方九姓部族同罗、仆固叛乱,唐廷派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征讨,左补阙乔知之随行护军,陈子昂亦被派佐军幕。这使他有机会去实践其报效国家的宏愿。这次河西边塞之行也使陈子昂有机会领略到西北边陲的风光,体察到战争给各族人民造成的疾苦,感受到仕途的坎坷,尤其是他提出的足食足兵的筹边策略似乎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所有这些,孕育了他思想深处的压抑与不平,促成他的《观荆玉篇》等边塞诗篇的诞生。

诗人陈子昂资料

赏析作者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 查看详情>>

诗人陈子昂作品: 《观荆玉篇》 《感遇诗·玄蝉号白露》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群公集毕氏林亭》 《感遇诗·吾观昆仑化》 《田光先生·自古皆有死》 《感遇诗·白日每不归》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宿襄河驿浦·沿流辞北渚》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

《登泽州城北楼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