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蒋捷古诗:声声慢·秋声更新时间:2018-03-31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贺新郎·甚矣君狂矣》是南宋词人蒋捷所作的一首词。词人的一位同乡好友,由于狂放不羁而触怒了当权者,被加上“莫须有”的罪,遣返回乡。词人为之愤愤不平,特意置酒饯行,并写了这首词作为临别赠言。
词的上片叙述“乡士以狂得罪”,是由于对黑暗的现实心怀不满,下片嘱咐友人,保重身体,说话谨慎。全词中运用典故,语带谐趣,充满了词人对“乡士”的同情。
南宋的最后十几年,以理宗、度宗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声色犬马,耽于享乐,玩忽岁月,南宋王朝已经逼近了崩溃的边缘。蒋捷词中的乡士当时悲愤于国势衰微,有过激言论,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赶出临安府。词人对这位直言敢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朋友表示由衷敬佩,设酒为他饯行,于是写下这首词以表达自己的钦佩与同情。

诗人蒋捷资料

鉴赏作者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 查看详情>>

诗人蒋捷作品: 《贺新郎·妾有琵琶谱》 《南乡子·泊雁小汀洲》 《步蟾宫·去年云掩冰轮皎》 《大圣乐·陶成之生日》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浪淘沙令·人爱晓妆鲜》 《秋夜雨·髹车转急风如噎》 《女冠子·元夕》 《探芳信·翠吟悄》 《高阳台·霞铄帘珠

《声声慢·秋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