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更新时间:2019-01-11
注释
梅魂竹梦:以梅竹入梦点染冬夜冰雪寒冷,为下句铺垫。
锦罽鷞(jìshuāng)衾:织出锦花的毛毯,雁凫绒里的被褥。罽,一种毛织品。鷞,雁类的一种。
“松影”句:松耐冬寒,又常以鹤为伴,借以写清冷孤高。
“梨花”句:虽满地梨花,但并非春天,所以说“不闻莺”,以梨花喻雪。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女儿”句:写冬夜严寒。意谓穿着翠袖衣衫,吟着诗句的女儿已觉怀冷。女儿:程高本作“女奴”。
“公子”句:写冬夜严寒。公子穿戴着貂皮尚嫌酒力不足御寒。酒力轻:不是人的酒量小,而是说酒的劲头不够。用晋代阮孚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以金貂换酒,遭人弹劾,得到皇帝宽宥的典故(见《晋书·阮孚传》)。
试茗:封建上层阶级讲究喝茶,不同品种的茶,烹烧的火力时间不同,要恰到好处,才不失香变味,所以要“试”。宋代蔡襄《进茶录序》说:“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闻有。”
“扫将”句:扫雪烹茶,取其洁净,书中妙玉曾言及。《天中记》卷四十四引《类苑》:“陶谷买得党太尉故妓,取雪水烹团茶。”
白话译文
腊梅翠竹已进入梦乡天已三更,盖着锦毛毯鹈绒被仍是睡不成。
松影疏疏印满庭院只见几只仙鹤,梨花满满一地却听不到莺的啼鸣。
女儿翠袖生寒诗情也仿佛已冷却,公子穿着貂裘还嫌酒力不足以御寒。
令人高兴的是侍女知道品茶懂火候,扫来新雪及时地把清茶烹。
《冬夜即事》表现大观园中人冬日的生活情趣。全诗即事抒怀的焦点落在最后两句上。
前六句不断换角度,但都在写“冬寒”。前四句纯写景。“梅魂竹梦”,指梅和竹都已睡去,以梅竹入梦点染冬夜的寒冷。“三更”,点明时已半夜,加强冷的程度,所以人盖着锦毛毯鹈绒被仍嫌冷,睡不着。“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上句以松、鹤写冬夜中的清冷。松耐冬寒,经冬不凋,在雪光(与下句照应)映衬下,在庭中落下疏影。松亦常以鹤为伴,故合在一起写。下句的“梨花”喻雪花。以梨花喻雪,说梨花落满一地却听不到有莺在歌唱,意思是说这不是春天, 还是雪花飞舞雪满大地的冬天,表达的意思既形象又婉曲。以上写景,松、竹、梅“岁寒三友”(如果把鹤也加进去的话则为四友了)都有了。由于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冬夜的寒冷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五、六句从人的感觉上写寒。“诗怀冷”,极言寒冷,连诗情也玲却了,可见寒冷的程度。六句的表达方式也是一样的,公子穿着金貂,喝着酒,可都仍不足以御寒。
经过多方面的形容渲染,冬夜的严寒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在这严寒的冬夜,大观园中人却还有他们的“喜趣”。也许是那个“知试茗”的侍儿出的主意吧,大家都忘却了冬夜的严寒,冒着飘舞的雪花,扫来新雪,烹煮清茶。诗的最后一笔,有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新雪”一词亦极有表现力。雪水洁净,新雪尤是,烹茶味道清醇。诗中说“试茗”而不说“品茶”,是因为茶的品种不同,烹烧的火候也不同,“试茗”就有掌握火候使茶不失色的意思。以上词语都使诗表现的生活情趣更为浓郁。

诗人曹雪芹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