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轩记》简析

朝代:明代诗人:桑悦文言文:独坐轩记更新时间:2019-01-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代文人桑悦写的《独坐轩记》,极易令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陋室铭》。桑悦、刘禹锡二人的生活年代虽然相隔七百年,作为传统文人而持有的生活方式却是非常相似。
一切的物质享受都可以降低到最低点,简陋的斗室对刘禹锡来说是“何陋之有”,狭小的书轩在桑悦看来也是可以“悠哉悠战”的好处所。相对来说,他们更重视环境的清雅与心理的平衡。所以刘禹锡得意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意趣,桑悦则喜欢在轩前的半亩池塘里种荷花,于屋外隙地上植绿树。因为都是读书人,自然嗜书如命,刘禹锡常他的陋室中“阅金经”,而桑悦则将他的书轩当成了圣贤接待站,忙得不亦乐乎。七百年的悠您岁月,没有洗刷尽中国普通文人所留存的共同爱好与旨趣,这大约只能从儒家“安贫乐道”的古训中去找寻一点答案了。
然而桑悦又毕竟不同于刘禹锡,刘氏在他的陋室里热情接待来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然因文化层次的不同而拒斥了低阶层百姓的介入,对于同一层次的当代人还是门口开放的。桑悦则坚持“独坐”的标准,只与书中的古圣贤为师生为好友,而不接受同代人的亲近。固然可以说这是因为独坐轩太小,条件限制之故,桑说自己不也说,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然而这其实只是作者拒绝与外界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独坐轩记》最后便泄露了天机:“予之所纷实纠错者,皆出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这就是说,桑悦之所以喜欢在独坐轩里接待那些书中的古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古人本也是孤独的寂寞者。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难以找到这样能深深体味到孤独寂寞的知音,所以他便只能“独坐”了。
在刘、桑二人或群处、或独坐的生活方式间分出轩轾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桑说这种独处的意识其实是反映了明代中叶以来知识分子个性意识的觉醒。任何时代任何企图超越该时代正统意识思考的人都会萌发出一种孤独感。但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这种孤独感的处置却大相径庭。明代中叶以前的知识分子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是采用自我压抑或怨天尤人的方式,其基点是落在“我”的意识可以并且应该与流行意识同一的考虑上。而明代中叶以后的知识分子则大多认为“我”的意识是第一位的,没有必要非与正统的一致。因此,他们对于这种孤独感便更多地是采取肯定的态度,乃至像桑悦这样,对此还沾沾自喜。如果读者考虑到当时明代社会政治的黑暗与腐败,是不能不对桑悦的思想行为表示赞许的。
自然,桑悦之所以写这篇《独坐轩记》,还有其直接的动因。成化(明宪宗年号,公元1465—1487年)间,他两次参加会试,均因“答策语不雅驯”而被斥,第三次得了个副榜,上报年龄时又被昏庸的官僚看花了眼,误将26岁认作66岁,发往泰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西昌)去做一个小小的学官——训导。以桑氏之高才,竟被埋没如此,真不免令人扼腕长叹。而桑悦到泰和任上后写这篇《独坐轩记》,也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邮亭残花》是明代诗人徐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首句交待季节与环境,渲染气氛;次句自然地点示诗人为之感兴的主要物象——残花;三、四句陡转,诗人突然向亭前来往客人发问,使诗意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这首诗质朴委婉,情深意重,极富韵昧。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见残花感兴而作,亦是为抒发自己羁旅生涯之辛酸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诗人桑悦资料

简析作者桑悦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 查看详情>>

诗人桑悦作品: 《感怀诗·游气日氤氲》 《感怀诗·飞泉出高壑》 《小游仙·胸藏星宿是天文》 《感怀诗·子牙钓渭滨》 《感怀诗·异域有海水》 《赠萧时清》 《去郡有日感今怀古触景兴思和文公北山纪行留作郡中话柄》 《送春·年换朱颜去》 《游仙·少年负奇气》 《感怀诗·飞泉出高壑

《独坐轩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