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文集叙》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文言文:范文正公文集叙更新时间:2018-10-12
文章开头叙述了作者在孩童时代就对范公产生的敬仰之情。“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从此作者第一次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文中所颂扬的十一人中有一位是范仲淹,并从先生那儿得知范公是“四杰”之一。这段“初识范公”的细致描述,具体而又生动。
作者在孩童时代私下“认识”范公之后,到了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考进士,得知范公已逝,并看见了欧阳修为之写的“碑铭”。作者深感悲痛,感慨道:“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深深的遗憾及对范公的崇敬同时溢于言表。这是作者第一次表示出遗憾的心情。这一年,作者见到欧阳公及韩琦、富弼之后,这几个人又一次对作者说:“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次“遗憾”。作者虽未能见到范公,但有幸见到了范公的儿子尧夫及德孺。作者与范公的两个儿子“皆一见如旧”,作者受他们的委托,为《范文正公文集》写序。作者自幼对范公充满向慕之情,但一直没有机会与范公见面,却得知范公逝世的消息,这对作者是莫大的打击。当作者见到“四杰”之中的其他三人时,他们同样认为苏轼未能见到范公,是一件憾事,这更加重了作者遗憾的心情,于是作者发出慨叹:“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这段话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抒写,其情之笃,感人肺腑。这里又一次正面指出自己未能见到范公“为平生之恨”,把情感的波澜推到了高潮。因为作者对范公异常崇敬,所以能为范公的文集写序,能把自己的名字排在范公的学生之列的末尾,也算是一种安慰和荣幸了。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是作者浓重感情的抒发,字里行间饱蘸着作者对范公的仰慕之情。从幼年对范公的向慕到成年之后对范公的崇拜及未能见上一面的遗憾,感情逐渐强烈,读来感人心切。·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另一特点是衬托的笔法。作者不仅从正面抒写了自己对范公的深情,而且还以古人作比,衬托了范公的功绩。作者以商汤的大臣伊尹、周初的姜太公、春秋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及战国中期的乐毅为例,说明他们称霸的谋略都是在未做官之前就有了,并非做官以后学的。以韩信辅佐刘邦,韩信之言“无一不酬者”及诸葛亮辅佐刘备“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为例,说明无论韩信还是诸葛亮,他们的智谋、预言没有不正确的。意思是“古之君子”,无一不靠天赉、自身的智慧而成功的。言外之意,范公也象这些贤士、智者一样,既有忠心又有谋略,范公可以与这些“古之君子”相提并论,而范公不仅有谋略,还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章,更便于传于后世。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颂。”范公很早就已“有志于天下”,曾写出万言书《涑水记闻》,为世人传播;“今其集二十卷,……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意即范公的文章与范公的品德紧密相联。他的文章内容总离不开“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非有言,德之发于口者也。”“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及前文说的“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都强调了范公有深厚的品德修养。这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因范公的品德高尚,所以他名扬四海,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人们也都传播他的文章;所以说范公的文,也是因为有“德”才得以传扬。
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写范公的文治武功,但以“古之君子”与范公作比,范公的谋略、天资也不言而喻;作者虽然未正面论述范公《文集》中的文章如何,但却说范公的文章每每与其品德相联,其文的价值又在不言之中言明了。作者在文中用的这些衬托的笔法,既表达了作者对范公品德,功德的赞颂,同时也暗示出范公《文集》的价值。从作者所运用的衬托的笔法来看,这篇文章也圆满完成了“序言”的任务,称为序文,当之无愧。
《答秦太虚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书信。书信开头尽述“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可见作者在谪居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在随后的叙述中,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情渐渐显露,虽异乡谪居、生活清苦,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与山水为伴,与友人同乐,时时“掀髯一笑”,其安之若素的豪情令人肃然起敬。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此文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他的弟子秦观写信宽慰他,信中这样讲:“以先生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不愧于心,某虽至愚,亦知无足忧者。”苏轼看完后写了这封回信。

诗人苏轼资料

鉴赏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范文正公文集叙》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