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临池竹应制》评析

朝代:唐代诗人:虞世南古诗:赋得临池竹应制更新时间:2017-02-27
”第三句仿效竹子和龙之间的无数传统联系,说明窗口的竹影与龙相似。第四句用的是凤凰只肯栖息竹林的传说。但是在第二句里,太宗出了一个不得体的差错,把竹子耐寒的主题写入春天或夏天的景象里。
虞世南的和诗《赋得临池竹应制》第五句采自伶伦的传说。伶伦是黄帝的乐师,被派往生长着各种奇异竹子的嶰谷采割竹子,制造一套排箫。虞世南的诗既含蓄又明确地“纠正”太宗的绝句。太宗没有扣紧描写与水池相关的竹子这—题目。在第一联诗里,虞世南将竹子的“高”——自然高度、色彩、光亮、高尚精神,这一切都与云相似——与其在池中倒影的“低”相对照。第二联是不一致主题的出色描述:被风搅动的水波抓住迎风婆娑的竹子(或解释成竹子的倒影随着水波荡漾,仿佛被风吹动,而实际上竹子是不动的),大量的水流嘲笑般地困住能够避开小量的水——露珠的竹枝。在第三联里,虞世南向太宗显示了如何引进龙和风的联系,而同时切合水中竹影的主题:水池变成反映“龙影”的嶰谷之溪,凤凰来临的倒影似乎“拂动涟漪”。
在向太宗示范了处理主题的“恰当”手法后,虞世南指出那首绝句中的明显错误:必须等到冬天才谈竹子的耐寒。竹子的这一性质具有很强的道德联系,与常青树一样,竹子是正直和坚韧耐苦的象征。这样,虞世南暗示了只有当竹子受到考验时,才能赞美它的这些品质。
虞世南总是以学问渊博的类书编纂者、文化上自鸣得意的南方人及儒家道德家的综合面目出现的。虞世南同唐太宗唱和时,流露出一种洋洋自得的教师语气,使他难堪,这极大地考验了这位皇帝的耐性。

《春夜》是诗歌题目。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中都有用此题作的诗。其中虞世南的《春夜》是初唐诗坛的名作之一,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间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

诗人虞世南资料

评析作者虞世南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 查看详情>>

诗人虞世南作品: 《咏舞·繁弦奏渌水》 《飞来双白鹤》 《奉和献岁宴宫臣》 《凌晨早朝·万瓦宵光曙》 《春夜·春苑月裴回》 《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和銮舆顿戏下》 《咏舞·繁弦奏渌水》 《拟饮马长城窟》 《发营逢雨应诏

《赋得临池竹应制》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