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谣·今宵月》赏析

朝代:现代诗人:毛泽东古诗:归国谣·今宵月更新时间:2017-03-29

第一个境界:“今宵月”的清辉洒向广阔无涯而又幽静和平的世界,目光所及的是座座青山,没有被夜色淹没,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绿的水滩,这是很具体的形象描写。第二个境界:明月下雄鸡停止了啼鸣,曙光出露,“马嘶人语”,夜宿的旅人又要上路了,这也是很具体的描述。静中有动,先静后动,既不单调又真实自然,是一首表达驱逐张敬尧成功后,诗人优美开朗心情的极富有韵味的小诗。

《四言诗·祭黄帝陵》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1]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竭尽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张继。两党公祭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两党的《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首篇《祭黄帝陵文》。[7] 
同年4月6日发表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礼典》。1992年《诗刊》第7期再次发表时,编者将题目改为《祭黄帝陵》。[5] 
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族部落的拥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今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的简称,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位于洛河中上游,延安和西安中间,史书多称“桥陵”。黄帝庙中正殿有灵位和画像,上挂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人文始祖”四个大字。现还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五十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人毛泽东资料

赏析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详情>>

诗人毛泽东作品: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四言诗·祭黄帝陵》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言诗·井》 《七绝·刘蕡》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续》 《七律·答友人》 《念奴娇·鸟儿问答》 《菩萨蛮·黄鹤楼》 《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归国谣·今宵月》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