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无常》创作背景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恨无常更新时间:2017-04-03
《恨无常》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作品,出自《红楼梦》。这首曲子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
这首曲子是咏贾元春的。写富贵荣华之变幻无常,预示元春之早逝。无常,佛家语,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旧时迷信说法,也称勾命鬼为无常。曲名《恨无常》,语意双关,既指元春早逝,又寓荣辱无定。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小说一开始,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中,她就已经入宫作女史官了,后来又”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称为封建皇室中的一员。可以说,她是贾府中权势、地位最高的人物,是贾府荣华富贵的大靠山。由于她晋为贵妃,使已经趋于衰败的贾氏家族一跃而成为皇亲国戚,”元妃省亲“更使贾府达到了”烈火烹油“的顶峰。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出,这表面的荣华富贵正是以元春的青春、自由以至生命为代价换取来的。书中写这位贵为贵妃的贾元春被恩准回家省亲时,不仅毫无喜悦之色,相反却是”满眼垂泪“,与亲人”呜咽对泣”,甚至把皇宫称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对父亲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类;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真是满腔的幽怨。可以说,她是整个封建贵族阶级荣华富贵的牺牲品,是一个悲剧人物。小说把她同荣国府中其他女子一样列入“薄命司”,正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君主制度的否定和批判,寄托着作者对元春的无限同情。
1.喜荣华正好:指贾元春入宫为妃,显赫一时,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
2.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之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被夺去了性命。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3.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里说明了元春的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比如“眼睁睁”就可以说明。那么,“荡悠悠”就说明了,她是被人缢死的。
4.芳魂消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这个曲子写的元春鬼魂托梦自然是一种属于迷信的虚构。
5.望家乡,路远山高:这一句说明,元春死亡的地点不是在宫中,而是在山的附近,她是被人弄到山上去缢死的。
6.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1] 
7.最后两句,也就预示了贾府的衰败。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的元春的死亡,在贾府衰败之前,也表明了贾府和其中的人们,特别是女儿们难以避免的悲剧下场。

诗人曹雪芹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古诗《恨无常》的名句翻译赏析

《恨无常》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