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州子城晚望少室》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怀州子城晚望少室更新时间:2021-01-15
首联写景,少室山横卧在黄河之南,与怀州隔河相望。如同一扇巨大的屏风。挡住了诗人的视线,望不见故乡的青山。孤独的诗人徘徊在高城之上,倚着颓败的城墙,极目眺望,却无心欣赏眼前开阔辽远的景色。
颔联抒情。在漫长的岁月中,诗人经历着战争和流亡的痛苦。物是人非,多少年的伤心往事难再提起,壅塞在诗人心头的巨大的隐痛无法形容。诗人用词高妙,极富表现力,“抛何处”“画不成”,语意看似朦胧,却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反而更加准确地表现诗人时光虚掷生命浪费的感慨,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困惑和迷茫。
过于沉重的情感,充塞着诗人的视听,使诗人无法呼吸。于是,他在颈联中又一次将视线投向了眼前的景物:山谷口的暮云缓缓而生,显得舒缓平稳。而挂在林梢的夕阳余晖,也格外地明亮澄澈。自然的有情,似乎稍稍缓解了诗人心头的郁闷,然而却更加映衬出社会的动荡,世事的无常。
尾联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虽然战斗暂时告捷,但元蒙军仍如燎原之火,到处蔓延,城内也仍危机四伏。战争间歇,士兵的歌声在夜深人静之时显得更加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在艺术上,全诗善于融情于景。五、六两句写来景中有情,更是回味无穷。
《内乡县斋书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诗人临危受命上任伊始,深夜与府衙处理公务时所思所感,表现了诗人既不忍心向衣食无着的百姓催科,又深为无粟佐军、军无储粮而忧虑的矛盾痛苦的心绪。全诗词意沉郁,情调悲凉,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痛苦,真实动人。
该诗作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诗人任内乡县令不久。当时山西、河北、山东诸路州县已被蒙军占领,全国的一切赋役全压在河南人民身上。加上水、旱、虫灾,人民苦不堪言而军队在前线与强敌对抗,没军粮。诗人受命于危难之际既为县令催逼赋税急迫,又面对家无颗粒的人民,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故学远祖元结《春陵行》而赋《内乡县书斋事》以达下情。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怀州子城晚望少室》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