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乐·宴兰溆》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吴文英古诗:还京乐·宴兰溆更新时间:2018-03-28
“还京乐”,本唐教坊曲名。《唐书·礼乐志》说:“民间以明皇自潞州还京都,举兵夜半诛韦皇后,制《夜半乐》、《还京乐》二曲。”宋词始自周邦彦《清真集》。双调。一百零三字。前片十句,四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迭奏”,就是重奏,即用筝、笙、琵琶、方响进行四重奏。
“宴兰溆”两句,点明题旨。言朋友们聚饮在兰草丛生的湖滨,旁有乐工在欢快地合奏侑酒。那弦乐,一声快过一声,那笙音阵阵如同裂帛,各种乐器的声响混作一块向四周扩散着。“筝”,即瑟类,有十三弦;“笙”,吹奏乐器,有十三管。这里最后一“响”字,本是韵脚。但据清戈载《词林正韵》,“响”字应入第二部仄声,“二十二养”韵部;那就与以下“哽、影”等各韵入第十一部仄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四敬”等韵部不同韵。此是否“二十五径”韵中“磬”字误传?在此存疑。“似汉宫”三句,独写琵琶声。言夜深沉,湖中更显清静,听那琵琶的独奏声,恍如昭君出塞时弹奏的哀调,使胡尘为之呜咽。“对雁斜”两句,合叙方响、筝音。方响,铜制长方形,共十六片,以各片的厚薄分音节高低。排在一架上,分两行,都斜放着,用小槌击之而发声。此言如雁行般斜放着的方响,由乐师用小槌打击与筝音一起奏出弄月秋影的曲调。“凤吹远”三句,专述笙声。言乐师吹奏的笙音恰如凤吟,音色逐渐低沉,好像凤凰鸣叫着向九霄越飞越高,以致无迹可寻。令人听后领略到一种天风扑面般的沁入心胸的清冷之意。上片重在描述乐师们的合奏、独奏的精湛表演及词人听后的感受。
“泛清商竟”一句,承上启下,领起下片。此以“清商”五音的简称借代乐器声。言一场合奏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转铜壶”三句,写实。言耳听着器乐合奏,时光过得飞快,铜壶又在报时了,那斜倚瑶床听得入神的年青侍女,终于惊醒过来,慌慌张张的整理着无意中弄得零乱的首饰。此是从侧面赞誉合奏之美也。“菱歌”两句,言船外景。此言合奏罢,船外早已是寂静无声,更不要说能听到“菱歌”唱晚了。只见湖面上青蒙蒙一片天地一色,红花绿叶都消溶在这一片青色之中。“叹梨园”两句,系词人的感叹。言如今一般混饭吃的乐工哪能演奏出这样动听的曲调呢?我深深地沉溺在四重奏所营造出来的哀愁的氛围中,仿佛至今还没有清醒过来。再次强调合奏乐师的演技高超。“桂楫”两句,点船行“泛湖”。言宴罢荡起船桨,如飞似的归去,滑行在落霞辉映的清粼粼的湖面上。下片从侧面强调乐师们的演技神妙。
《玉楼春·京市舞女》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写京城的年幼舞女。作者在词中通过对都市舞女的描写,展示了南宋时期的民俗生活画卷,同时,也包融了词人对任人摆布的舞女的怜惜之情。

诗人吴文英资料

鉴赏作者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 查看详情>>

诗人吴文英作品: 《探芳新·九街头》 《青玉案·新腔一唱双金斗》 《还京乐·黄钟商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 《一剪梅·赠友人》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花心动·郭清华新轩》 《扫花游/扫地游·春雪》 《喜迁莺·甲辰冬至寓越儿辈尚留瓜泾萧寺》 《祝英台近·上元》 《高阳台·风袅垂杨

古诗《还京乐·宴兰溆》的名句翻译赏析

《还京乐·宴兰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