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岑参古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更新时间:2017-03-23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诗人岑参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查看详情>>

诗人岑参作品: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 《寄左省杜拾遗》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赠西岳山人李冈》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 《送二十二兄北游寻罗中》 《送蜀郡李掾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