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暮》鉴赏

朝代:明代诗人:夏言古诗:浣溪沙·春暮更新时间:2020-12-16
上片的描写是在一所黄昏时分的院落中展开的。“庭院”“白日斜”分别点出地点和时间。作者站在院子里举目远望只见夕阳欲下,收眼近看,眼前院子里那重重的树影更浓密了,满地皆是。暮色中但见柳絮悄然飘舞。此处的“飞花”可指一般的花朵飘落也可指柳絮。而柳絮常用来特指春景。“飞花”与浓荫布地的宁静气氛一动一静形成对照,使静态的景致顿显生趣。从作者的这段描述,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观赏这暮色下的春景时交杂着某种喜悦与对时光流逝的淡淡的感叹心情。白日西沉的特定情景,本来就极易引起某种怀恋时日之感,“飞花”之前用一“又”字,表明这情景本是作者曾不止一次地留意过的,而今又见,已非从前之所见,从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岁月如流的感触。末了“瞢腾春梦绕天涯”是上面两句铺叙的自然发展,作者因景生情,禁不住想要以酒驱之,终于一醉而卧,竟迷迷朦朦地进入了梦乡。“绕天涯”三字显示出作者梦境的开阔辽远,同时与前文所写的庭院一隅取得对比,使全词在意境上有了新的开拓,漾溢出一种从容潇洒而高远的气度。
下片过渡到作者酒醒之后情景的描写。门帘边,有轻风吹拂,雏燕低飞;门外池塘里,雨后的青蛙在一个劲儿地叫着。这一联出句写所见,对句写所闻,对偶非常工整,将一场春雨过后的景致,通过低飞的乳燕,鼓噪的青蛙,很有特征的刻划了出来,情景如画。由这两句可以看到,当作者醉入梦乡之时,已经下过雨了。这会儿作者刚从“瞢腾春梦”中醒来,眼前景色的变换使他吃惊,而更令他惊讶的是,皎洁的月光,已经乘他沉醉的时侯悄悄爬上了纱窗。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受,在这里,再一次曲折地透露了出来。
这首词以“瞢腾春梦绕天涯”为主旨,委婉地表现出主人公潜在地珍惜流年的思绪。在表现方法上成功地运用了以景见情以及侧面描述的手法,作者年华易过的感惜之情,在全文中不作直接倾露而是在单纯写景及酒醉酒醒这一情节的叙写之中,自然造成一种情绪和气氛,写来含蓄有致。词中对夕照中的庭院、雨后景物的描绘,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在词的创作上很高的修养。
全词以时间为脉络,由“白日斜”至“明月照”一路写来,因“飞花”而有“春梦”,再因梦无所得而“醒”,笔势几作腾挪,境界也多有变换,但作者的感情始终含而不露,词意婉曲而词风闲淡。
《舟次中秋》是清代张煌言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中秋佳节的意象,写思妇的思念之苦。这首诗主要写中秋佳节,望月相思,“月”、“桥”“燕”一系列的意象,写出闺中思妇的相思之苦。“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两句尤能诉处中秋相思之苦,被列为中秋相思名句。
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明知其大势已去,明知其败局已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明知死路一条也不犹豫动摇,哪怕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中国文人总是把自己与这块土地扭结得最紧,总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扭结得最紧,说不上生死与共,至少也是休戚相关。
中秋本是团圆之时,但国破家散,作者感慨万千。

诗人夏言资料

鉴赏作者夏言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汉族,贵溪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进士第。初授行人,后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明世宗继位后,夏言疏陈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 查看详情>>

诗人夏言作品: 《绮罗香·和答李蒲汀》 《水调歌头·谈玄柬浚川》 《沁园春·送李潜厓大理还金华》 《渔家傲·寄李蒲汀》 《沁园春·寄伦白山祭酒》 《西江月·次朱希真三阕》 《大江东去·再答蒲汀葡萄之咏》 《渔家傲·柬佩兰袁子病中三阕》 《渔家傲·楼上看云帘尽卷》 《卜算子·次苏子瞻韵

古诗《浣溪沙·春暮》的名句翻译赏析

《浣溪沙·春暮》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