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两校官传》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袁枚文言文:江宁两校官传更新时间:2018-10-24
我朝一百三十多年来,江宁地区凭借校官身份被求学的人祭祀的,只有两个人而已。
其中的一个是教谕汤先生,名叫伟,字鹏乎,是安徽宣城人。康熙庚午年的举人,做官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天赋非常一般,平常普通的样子,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夏天的时候,他穿着粗布短衣,摇着蒲扇,和一群孩子嬉戏。有时爬上枣树摘枣子,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吃枣子,先生俯下身子笑着说:为什么只留下一些苦的,坏的枣子,来报答我这老头的辛劳啊?他风趣幽默就像这样子。
兵部左侍郎法海到江南做督学,声威高大威严,所到的地方,人都不敢看他一眼。当初巡查江宁时,命令上报程某考核为劣等。先生摇头,心中好像有所疑虑。法海呵斥先生。先生严肃地说:“程生不仅不是劣等,而且是贤者。你如果要求选取优等的话,那么今晚我就可以写好文书并且上报。如果你把他评为劣等的话,那你是了解的,我不知道。”法海非常生气,大声呵斥先生出去,打算弹劾先生。江宁的一个前辈蔡铉升,和法海有交情,前去拜见法海,争辩说:“你知道程生劣等的原因吗?程生是一个性格耿直的人,非常憎恨邪恶的人。经过上新庵的时候,看到庵中僧人供奉富商的灵位和天子的龙牌相对而立,程生大骂僧人胡作非为,抓起灵位就摔了,因此僧人和富商制造流言陷害他。你不要被他们的话所迷惑啊!汤先生是正人君子,是九学所推举的人,你不知道尊敬他,这是为什么啊?”法海非常惭愧,三次躬身作揖向汤先生道歉。
当时学校校舍破败有漏孔,每逢下大雨,汤先生就打着伞坐在屋檐下,白头发都湿了。来人惊讶地问他,他就皱着眉头说:“大成殿还没有修好,先贤们都居住在不能蔽风雨的房子里,我怎么敢安心呢?”上官和一些绅士听了之后十分恭敬,没过多久,争着来建造校舍,在先生有生之年,学校房子焕然一新,。任期满了之后,升任国子监下属九品官,因为非常衰老而辞职。死的时候九十多岁。
另一位是训导唐先生,他名叫时琳,字宸枚,上海人。康熙甲午年间的贡生。他一生修身正已,训教生员、士子,全都适合礼仪。做官的时候,捐献俸禄修缮前明周贞毅的祠堂。死了之后,儒生就把他葬在汤先生旁边。
乾隆三十九年,乡里要修建学堂,将要搬迁周公的祠堂,一起迁走两位先生的坟墓。训导先生曹君担心两位先生的恩泽将会磨灭,嘱咐我写一篇传记来使他们永垂不朽。我看拿来汤先生的事状还是非常详细的,但唐先生的事迹很少,没有什么可以记叙的,所以好多次写不下去。但我想官不在于大小,只在于他的人品,人不在于显贵或隐没,只在于他的纯真。《中庸》中说:“真诚是不可以掩盖的,就像这样。”后来的人听说这两位先生的遗风,也可以用来观察世事,也可以用来抒发情感。
《游仙都峰记》是清代诗人袁枚生平在67岁高龄时游天台、雁荡等名胜,回程时游缙云仙都峰所作。文章以悬念展开:有意游仙岩,仙岩没游成;专程访仙都,被县令泼了冷水,于是游兴索然。佒佒而归。没想到忽然遇上个不相识的人,柳岸花明,又游了山,又交了忘年友。于是袁枚只用了百把字写仙都峰的景致,而着意于感叹人生“遭逢之奇”,文章从游记变成了一篇抒情的散文。

诗人袁枚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查看详情>>

诗人袁枚作品: 《宿虹桥倪姓家其西席张孝廉请见色甚倨见余意不属乃夸其先人元彪公最知名曾与袁子才商宝意两先生交好余问君曾见袁某乎曰袁在年将大耋安可见耶余告以某在斯乃愕然下拜》 《余春秋·半日为人父》 《六答·随园已筑受降城》 《不寐·梦不分明醉不醒》 《左臂痛·两臂如双桨》 《投郑板桥明府》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陶京山·仙家夫妇有刘纲》 《山行·山行不厌草萋萋》 《重到沭阳图记

《江宁两校官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