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南歌》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刘禹锡古诗:纪南歌更新时间:2017-04-20
诗人一生坎坷,两次遭贬,被流放到南方二十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每到一地善于向当地学习,运用民歌的形式写下了大量的短诗,同时把历史人物融汇到诗歌中去,使诗歌更加诗意浓郁,情深意长。如五绝诗中的《寓兴二首》、《古调二首》、《纥那曲》、《敬酬微工见寄》、《戏和吕八郡内书怀》等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可以当叙事诗看,可以当咏怀诗看,也可以当凭吊诗看。
“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这两句是写景。诗人用对仗的方法写出当时的荆楚风光,上句的“纪南城”,即楚国的郢都故城;下举的“荆门路”,即通往荆门山的路,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与纪南城相距不远。诗中“风烟”与“尘土”相对,诗人说:纪南城头上,被如烟的雾霭笼罩着;荆门路上,尘土飞扬。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诗人在后面的两句作了说明。
“天寒多骑猎,走上樊姬墓。”这两句点名诗的主旨,诗人是在怀念楚庄王的夫人樊姬。上句写出荆楚之地的民风,当地的民众喜欢骑马打猎。“天寒”二字点明时间;“多”字则表明这种骑猎成风,在天寒地冻的寒天腊月,人们无所事事,纷纷出去骑马打猎,一半是为了生计,一半是为了消磨时光。这句也回答了上两句的荆门路上为什么风烟滚滚,尘土飞扬。下句的“走”,有一种跑马的意思。人们不禁要问:人们打猎归打猎,为什么要纷纷走上樊姬墓呢?原来,这樊姬不是一般的凡人,而是值得人们怀念的女中豪杰。这女人与打猎也很有关系。原来,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去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没有办法,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着打猎这类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樊姬还谏楚庄王不要迷恋女色,要招纳贤才,结果使楚国逐步强盛、称霸。因此,历代有不少的名人志士来此游览凭吊。唐代诗人张说在《登九里台题樊姬墓》一诗中赞颂道:“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张九龄在《樊姬墓》一诗中则对樊姬的贤能及其对楚庄王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褒扬:“楚子初呈志,樊姬尝献箴。能令更择土,非直罢纵禽。”并在序言中写道:“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墓,而年代久远不复可识,惟直西有樊姬墓,因后人植松柏,故行路尽知之。”可见,诗人的这句“走上樊姬墓”不是可有可无之句,而是神来之笔,诗人并不是单纯的写人们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骑马打猎,而是别有所旨,诗人是在怀念樊姬,怀念楚国曾经的辉煌。
这首诗如叙家常,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匠心独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令人思而得之。全诗以“走上樊姬墓”作结,有悠然不尽之意。诗人没有丝毫表现樊姬的事迹,而是通过人们纷纷来到樊姬墓的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让人们从中思而得之,得出樊姬不是一般凡人的结论,从中生出怀念和敬仰之情。

《视刀环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诗人刘禹锡资料

鉴赏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 查看详情>>

诗人刘禹锡作品: 《送霄韵上人游天台》 《夜燕福建卢侍郎宅因送之镇》 《昏镜词·昏镜非美金》 《荆州乐·渚宫杨柳暗》 《谢寺双桧·双桧苍然古貌奇》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洽因寄李六侍郎》 《怀妓·玉钗重合两无缘》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 《秋中暑退赠乐天》 《华清词·日出骊山东

古诗《纪南歌》的名句翻译赏析

《纪南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