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观音门渡江》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王士祯古诗:雨后观音门渡江更新时间:2020-10-14
注释
1。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
2。参差(cēncī):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
3。次第:逐次的意思。
4。挥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睃相陈敏反,据建邺。厩荣与甘卓等起兵讨敏,敏率众万余人出迎敌,荣以羽扇挥军,败敏众于此。“名士”指顾荣。
5。踏歌:踏节拍歌唱。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6。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
7。惆怅(chàng):失意哀伤。
8。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白话译文
趁着晚睛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潮退浪又平。
雨蒙蒙远处吴山渐隐渐没,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仍在踏歌诉怨情。
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是“参差没”,火是“次第生”,处处体现“暮晴”的特点。
诗的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诗人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诗人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因为什么怨,诗人写得非常含蓄,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诗人王士祯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查看详情>>

诗人王士祯作品: 《凤阳鼓楼楹联》 《冶春·今有东风太狡狯》 《高邮雨泊》 《秦淮杂诗·旧院风流数顿杨》 《题烟江叠嶂堂》 《点绛唇·春词》 《初春济南作》 《题吴历画·蟹舍渔湾入杳冥》 《秋柳·桃根桃叶镇相连》 《题述鹿轩诗二绝句

《雨后观音门渡江》相关古诗翻译赏析